“垃圾围城”需靠资源化“突围”
“垃圾围城”是近年来舆论多次关注的焦点话题,可新华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各地“垃圾围城”的现象并未缓解,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垃圾围城”愈发成为城市发展之痛。如何破解垃圾处理这个世界性难题,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考验着政府、企业和每一个人。 生活垃圾处理,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自家垃圾桶到楼下垃圾箱的距离。可对一座城市来说,每天产生的动辄上万吨的生活垃圾,运到哪儿,怎么处理,是个必须解决的难题。目前,各地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填埋,二是焚烧。但这两种方式各存短板,发展举步维艰。 垃圾填埋是目前最传统也是最主流的处理方式,可遭遇了“天花板”——一方面,各地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据统计,北京日产垃圾1.8万吨,上海日产垃圾1.9万吨,如此大的产生量,是现有垃圾填埋厂无法负担的。杭州环卫部门形象地比喻说,过去全城产生的垃圾需6年才能填满整个西湖,如今却只需要3年。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珍贵,无处增加垃圾填埋厂,垃圾已无地可埋。 况且,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观念已深入人心,填埋的垃圾简单堆放后日积月累,不仅臭气熏天,也对周边的水、空气等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附近居民苦不堪言,使新建垃圾填埋厂选址成了难题。 由于实现了减量化,垃圾焚烧成为大城市青睐的新型处理方式,各地纷纷推出了垃圾焚烧厂兴建计划。可由于备受争议,产生了不少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让各地的规划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周边居民担心垃圾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二噁英。另外,一些城市兴建的餐厨垃圾处理厂,要么因为“泔水”来源无保障而“吃不饱”,要么是散发恶臭让居民难以忍受,均难以充分发挥规划作用。 由此可见,不管建设哪类垃圾处理厂,首先必须坚持的是无害化原则,决不能再污染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避免为了处理垃圾而造成二次污染的恶性生态循环,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解决选址的难题。其次,尽快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提高垃圾焚烧过程的科技含量,减少污染和排放,让垃圾处理的速度跑赢垃圾产生的速度,才能逐步缓解“垃圾围城”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在垃圾处理中探索实现垃圾资源化。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充分挖掘垃圾的可再生潜力,将其资源化,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充分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将垃圾变废为宝,垃圾处理就不再是个无解的难题。 |
关键词:垃圾围城,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