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首提分类调控新型城镇化解决“三个1亿人”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07 15:0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制图 吴青松

  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很多外来农民工的基本权益逐渐得到保障。但当前农民工的结构发生变化,第一批农村留守儿童开始进入城市。在城市中,他们感觉到心理落差。希望全社会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在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方面给予更多关心关怀。

  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流动性大、面临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农民工还是宁愿选择在自己家乡的小城市完成城镇化。希望国家能出台更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江西丰城市蕉坑乡

  卢金生

  《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昨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再次成为关键词。2014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民生图景将与改革图景相互交织,百姓生活将在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中改变。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今年脱贫千万人以上

  让贫困不再代代相传

  7条指标“兜底线”,彰显“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总体指向

  今年脱贫千万人以上

  让贫困不再代代相传

  {1}两年内让所有农民喝干净水

  【报告要点】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刘嘉坤: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还很差、困难群体还很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危房改造、修公路、解决饮水安全,都是在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

  {2}今年再脱贫千万人以上

  【报告要点】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委员点评】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有近1亿扶贫对象,还存在减贫动力不足、扶贫资源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很及时,很有针对性,关键要落到实处,让更多贫困群众走上小康之路。

  {3}年内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报告要点】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何健:过去几年房价持续高涨,对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心态产生较大冲击。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既可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又可平衡中低收入人群心态,维护社会公平。

  {4}贫困农村大学生再增一成

  【报告要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委员点评】全国政协委员王康:这两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寒门难出贵子”,针对的就是名牌高校里来自农村的生源减少的现象。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还设定了一个10%的硬杠杠,体现了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5}基本医保财政补助人均320元

  【报告要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覆盖农村5亿人口。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这两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有了很大缓解,但是医保补助标准还不算高,医疗资源配置也不平衡。在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还有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提高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基层下沉,这将让更多基层百姓受益。

  {6} “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报告要点】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任永昌: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转型、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就业既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政治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样实实在在的目标,体现了保民生、稳民心的坚定决心。

  {7}就业目标净增100万人

  【报告要点】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与去年的目标相比,这个数字净增了100万人。

  【代表点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上调就业目标,这很不容易。这彰显政府更加注重民生,也显示出政府对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充满信心。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就业数量还能增加,例如大力发展特别能容纳就业的第三产业。新华社

  推行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本

  “三个1亿人”目标,就是创造公平制度环境,比如,剥离户籍背后的隐形福利,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让更多人通过改革分享“福利蛋糕”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大动力所在,也是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工作之一。

  昨日上午,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城镇化进程中,“人”不能掉队。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潜力、调结构的支撑、促改革的方向和惠民生的手段,最大的阻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三个1亿人”目标,就是创造公平制度环境,比如,剥离户籍背后的隐形福利,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让更多人通过改革分享“福利蛋糕”,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事实上,自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上述目标以来,“三个1亿人”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日前在参加城市中国网主办的“三个约1亿人如何转移”的论坛时表示,“三个1亿人”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

  叶兴庆分析认为,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转移的过程,更是自然向空间聚集的过程和更高效率配比的过程,这才是城镇化的内核所在。但是要实现更高效率的配比过程,道路和模式有所不同。

  “第一个‘1亿人’是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问题。”叶兴庆表示,30多年来我国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今后要解决这1亿人的落户问题、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还亟须扫除成本问题、住房问题、社会融合问题等。

  第二个“1亿人”,是要完成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叶兴庆分析认为,对于棚户区改造,国家已有一套成熟的思路。去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改造1000万户,“十三五”期间改造400万户。只要按照规划来做,棚户区的改造不成问题。

  第三个“1亿人”是要着力实现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要实现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就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要提高12个~14个百分点。这一任务较为艰巨。”叶兴庆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规划、新增建设用地以及产业支撑等方面来推进,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要为这“1亿人”提供就业岗位。综合新华社、中国改革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三个1亿人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丁丽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