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黑龙江小伙俄罗斯卖红中国美食“糖葫芦”
今年31岁的王家亮,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丰乐镇,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有一手“蘸糖葫芦”的手艺。别看这糖葫芦在黑龙江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但到了在俄罗斯摆摊的王家亮手里,却成了发家致富的“钱串子”。
王家亮在俄罗斯,已经“混”了3年多。据他介绍,当初在大庆,他还有个相对稳定工作。可为啥万水千山,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了呢?王家亮笑着告诉记者:“我就属于是在家里呆不下型的。”加上又在大学学了多年的俄语,于是他萌生了“想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的想法。 因为家里一个远房亲戚,在俄罗斯经营点小买卖,曾经劝过王家亮跟他一起干。于是2010年,王家亮背着父母,办了出国手续。直到临走时,才把真相告诉了自己的母亲。 初到俄罗斯的王家亮跟着亲戚一起,做内衣生意。虽然辛苦,但也算赚钱。可好景不长,没两个月,因为进货的厂子倒闭,加上服装店还着了火。亲戚一夜之间破产只好回国了。王家亮想这么快就回去太没出息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我咋的也得生存下去。” 在之后的日子里,王家亮在中餐馆里端过盘子,在酒吧里打过杂。勉勉强强,混口饭吃。2012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家亮认识了一个俄罗斯老大哥,俩人闲聊中,俄罗斯老大哥说,他女儿最爱吃中国的糖葫芦。 “当时大哥跟我说他每次去黑龙江,都给女儿带点糖葫芦回来。接着,他就问我,你会做糖葫芦不?”王家亮说这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王家亮小时候,跟随父亲学过“蘸糖葫芦”的技巧。他突然觉得,这也许是个“商机”。 第二天,王家亮就辞掉了餐馆的工作。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投资“糖葫芦”。 在开做之前,他还特意给父亲打电话取经。“这东西,在技术上没啥难度。火候整得稳,签子插得准,基本完活”。王家亮告诉记者。 很快,第一批糖葫芦“出锅”了。王家亮把糖葫芦打好包装,找了个地方,摆起了他的“糖葫芦”摊儿。因为在俄语里,没有糖葫芦这个词儿。于是王家亮弄了个广告牌,上面用俄语写着“中国小吃”,下面用汉字,写上“糖葫芦”。 王家亮出售的糖葫芦一串30卢布,换成人民币约合5元多。苹果、山楂的都有,因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路边设有专门的地方,专门给小贩儿摆摊。糖葫芦摊一出,把周围的人都吸引了过来。不到一上午的功夫,80串糖葫芦,卖出去了一半。“我心想,看来这步棋,算是走对了。”王家亮心里乐开了花。 两年间,王家亮做的糖葫芦,越做越精,名气也越来越大。一天一百多串糖葫芦,根本就供不应求。而且大多数买家,都是回头客。2013年9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来他这里买糖葫芦,王家亮注意到,这个俄国男子走过的地方,很多人都跟他打招呼。这时,旁边的俄国老大妈过来告诉王家亮,这人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副市长。 第二天当地报纸报道,副市长爱上中国美食。记者还拍摄到副市长付钱的照片”。就这样,王家亮“糖葫芦”摊的照片,也一并登在了报纸上。自此以后,王家亮的生意,像坐了火箭一样。很多俄罗斯人慕名排队来买糖葫芦的。 王家亮的生意越做越大,到去年10月份,他已经有3个分摊点,每天能销售700多串糖葫芦。去年一年,大约收入有20多万元人民币。从开始的混日子,到现在被当地人称为“生意亮”的王家亮告诉记者:“下一步,我打算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在当地开个厂子,注册个品牌,专门生产糖葫芦。现在做的是小买卖,将来做大了,那才叫生意。”(王栋梁) |
关键词:俄罗斯,糖葫芦,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