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河北>>聚焦河北

接父母进城过年 新型城镇化下的“后天城市人”

http://www.hebei.com.cn 2014-02-08 14:4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

  年关里徘徊

  社会认同感对新市民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比较重要的问题。

  离开家乡,在陌生的城市里行走多年,对于小林来说,过年再没有了小时候那样的期待。在和老乡交流这种感受时,有人甚至提出将过年看做“过关”,而年关竟成为“天下第一关”。

  尽管近乡“情怯”,毕竟父母都在老家,过年不回家可是“大不孝”。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后天城市人春节的感受,那便是那首没有歌词的《忐忑》,还有就是“纠结”。

  在小林看来,造成“恐归”更直接的原因,则是家乡的年味儿淡了,即便回到老家,过年也是没意思。而老一辈人扎根故土,尽管经历数十年,虽说年味渐淡,但对春节依旧是一种朴素难舍的情怀。

  小林承认,离土离乡,在城市里呆久了,或多或少,心里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反叛心理,“反感那些形式的东西,特别是对那套繁文缛节的仪式不屑一顾,不想沿用。”

  可是反过来,他们又发现,倘若把那些仪式和讲究放弃之后,春节似乎也没有什么内容了。

  小林说,早前习惯了农村平缓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种种带给了他们许多的困惑。城市居民的难以亲近也带给了他们很深的印象。这种尤其在春节里“找不到北”的状态,他一直持续多年,直到这两年才渐渐好些。他们的人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他们的心理依然保留在农村时的状态。

  我的家乡曲阳县石桥头村,是冀中西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普通的小山村。

  今年过年回家,看到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人了,尤其是一批已经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艰苦创业与痛苦挣扎,追求幸福与面临困惑。在改革开放时期,一代青年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就了解了农村在转型期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

  阿成是我的一个远房侄子,平时联系并不多。

  今年这个春节,阿成带着媳妇孩子一起回到了老家。其实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户口仍在这里。但他们一家三口却更像是保定市区人了。

  阿成是家里的独子,从小跟父亲在山西打工,修路、盖楼、筑坝、挖煤,他什么活儿都干过。几年前,他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攒钱买了一辆大货车,从山西向河北、山东运煤。虽说是很辛苦,但却有个不错的收入,比四处给人家打工强多了。

  几年后,阿成有了属于自己的运煤大货车,有时还用专列向山东运煤。这个出生在山村的毛头小伙子,一转眼成了有钱人了。为了让父母和孩子有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一直想着把家搬到城里去。这样的话,父母若有个头痛脑热的就可以及时治疗,孩子上学也有了保障。

  在看过山西、山东和河北的多个城市后,他还是选中了离家最近的保定市。他觉得距老家一个小时的车程,一家人可以随时回老家看看,串串亲戚,看看同学,都很方便。

  在保定市区选了一套大户型的高层房子后,父母突然变卦,决定还是一直住在村里养老,不离开老家,有时间了可到保定的新房小住。

  阿成理解父母,在农村生活惯了,他们离不开这里。但为了让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接受正规教育,他还是把家搬到了保定。让妻子全天候照顾家,接送孩子上下学。自己在工作之余回老家或回保定和家人团聚。

  阿成的新房在保定市区说不上多好,位置、户型、楼层、装修都很一般,但他一家人却很满意。经常挂在阿成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一家也会变成城里人,一定要好好珍惜呀。

  春节前几天,阿成一家三口就离开新房子,回到了老家,他认为,老家才是自己的根,他们要和老家的父母一起过年,这样心里才踏实。

  刚过完年,孩子就吵着要回保定市区的家。孩子说,老家里的厕所太冷,也没有坐便。

关键词:城市人,型城镇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