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人满为患 接纳一个外来工公共成本13万
大城市对年轻人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公交上人贴人、地铁里人挤人、路上的小车像火柴盒一样密密麻麻…… 生活在“北上广深”和经济强市,你无时无刻都会感受到人满为患的压力:看病挂号像打仗,漫长的队伍让你心急;孩子上个幼儿园,都要搬个小板凳,排通宵长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在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引发共鸣。 一个人的故事 23岁的邓潇潇,从湖南小镇闯深圳,“趁年轻,就该到大城市生活!” 老家小日子很安逸,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奔向大城市。 5年前,邓潇潇从湖南邵阳一所大专毕业,经家人联系,她进了老家邵东县城一所中学,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学校离她家很近。 在县城,邓潇潇的家是独栋院子,3层楼房,只有爸妈、她及哥哥住,宽敞无比。从楼顶望去,看到农田、山庄,空气清新。 教了一年书,邓潇潇突然辞职,众人惊愕,她只反复一句话:邵东这地方太小,从小待到大,没意思。 怀揣梦想,23岁的邓潇潇来到深圳,高楼大厦和高节奏的生活,让她很享受,觉得一下子充实很多,带来的1万多积蓄很快花光。她来到广州,借住在大学同学位于广州石牌西路的出租屋里,“在老家住惯了干净舒服的大房子,蜗居在这种出租屋,开始很不适应,后悔自己没听家人话。” 可每次走出出租屋,花一元就能买到厚厚一叠报纸,上面什么内容都有;出门就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BRT、地铁;虽然自己所在的公司不大,可她看到楼上楼下充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感到很满足,尽管她每月结余只有两三千元…… 4年打拼,邓潇潇经历了撕心裂肺的情感波折、房东的刻薄讨账、公司的突然减员…… 不过,她从没想过要回老家过安逸的生活。她觉得,自己老家虽然在县城,但跟广州相比,连杂乱的石牌街都不如,“现在还年轻,就该来大城市生活!” 一个城市的容量 接纳一个外来工公共成本13万。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大城市 “邓潇潇”们何其多!无时无刻,无数“邓潇潇”们不顾一切地涌进大都市,尽管这里有望而生畏的房价。 2012年4月,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透露,按照广州城市战略规划,到2020年前广州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1500万以内,但全市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600万。广州已经突破控制目标,逼近城市发展空间上限。 从广州的实际来看,公共管理是摆在每一位公职人员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广州仅流动人口超千万,人口构成复杂、阶层多样,价值、理念、追求、个人素质千差万别。由于人口多,广州一天要处理1.4万吨垃圾、主城区要处理9700多吨垃圾,一天要处理污水465万吨,一天要宰1.5万头猪才能满足猪肉供应,一天要供应1500万斤蔬菜才能满足市场需要。 以人满为患形容特大城市,毫不为过。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069.3万人,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2380万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的人口更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0万人迅速蹿升到2012年末的1054.74万人。 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进入了大城市。 国家住建部2006年曾做一项调研显示,每新增一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小城市为2万元,中等城市为3万元,大城市为6万元,特大城市为10万元。 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农业人口进城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个人成本约为人均每年1.8万元。仅教育支出一项,假如农村学生1.25亿人中,有10%随父母进城,就让城市学校难以容纳。 一线城市的吸引力 资源丰富机会多,年轻人留恋大城市,千万不要嘲笑“邓潇潇”们 千万不要嘲笑“邓潇潇”们,很多年轻人奔赴大城市,住的差,可他们并不后悔,因为大城市机会多、收入高、生活便利,很多资源是小城市无法满足的。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梓桢说,广东大量优质公共资源聚集在广州,如医疗、教育,政府投巨资支持广州发展公共交通,广州越变越美丽,周边没什么变化或者变化不大,“假如我是一位年轻人,我几乎没有选择,有机会肯定往广深跑。” “大城市机会多!”广东省人大代表陈广富说,他认识很多农村青年,他们一有机会就愿意去大城市,“在大城市跳槽容易,在小县城一点风吹草动就能传遍四周,年轻人不喜欢。”邓潇潇说,在大城市更讲道理,更公平一些。在大城市生活自由,是年轻人最看重的。羊城晚报记者尹安学 |
关键词:大城市,外来工,公共成本,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