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从“一考定终身”到多元化自主招生
人物名片:裘微执教20年目前为杭州第二中学语文老师 1990年代初:阴差阳错读师范自主择业行不通 上世纪的90年代初,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考生,高考的成败更是意味着一次天壤之别的命运开端。而那时的毕业包分配就业制度对一些人来说是职业保险箱,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无可奈何的痛。 (记者裘竹如)裘微出生于浙江嵊州崇仁镇的一个普通家庭,这个小镇人文底蕴深厚,古老而宁静。她的父母因文革等原因虽然只读完初中,但成绩皆优异。正因如此,她父母相对有见识与远见,家庭教育也比较开明,虽然不太过问具体学习,但经常会肯定孩子的能力。 裘微从小聪慧,中考上了县城重高,但考虑到崇仁中学不论是教学传统还是师资都不错,她选择留下。1990年参加高考,之前因有消息称高考可能要改,她所在学校到了高三还没有分科,最后消息落实一切照旧,她和其他选择文科的同学一样,匆匆忙忙准备了6-7个月,就迎接了高考。和同批文科应考的同学相比,她幸运地上了本科线,本来第一志愿是政法类专业,服从志愿是师范类。那时的招考中因为有师范先录的政策,她阴差阳错地进了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 谈起当年的高考,她说:“那时候其实大家都对未来选择还比较迷茫,又因文科准备不够充分就去应考,其实我很想复读一年,因为师范并非我的第一选择。但父母觉得女孩子读师范蛮好的,劝我去。我们那一届其实考得不错,理科生也有考上清华、浙大的。但因为准备匆忙,文科生就我一个考上,其他同学有复读一两年,陆续又考上的。” 虽然不是第一选择,不过从小喜欢中文,在浙师大中文专业四年毕业成绩也很优异,那时候还“流行”毕业分配,她被分到了绍兴市教委。不过这个时候的她,心里对从事教师职业还有几分不甘,当时听说有小道消息,可以通过赔偿一笔培养费退出教师机制,她趁着暑假还没正式报到,去应聘了绍兴日报记者岗位,并被录取了。可是到了最后调档案的时候,政策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服从分配,她的第一次自主选择宣告失败。 回忆起那次失败的选择,裘微还是有点惋惜,笑称本来人生也许就要重新改写了。那时候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没有更多选择机会和机制留给毕业生,到了包分配的阶段,尤其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师范专业,根本没有改变职业的余地。 杭州第二中学特色活动 2000年代: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选择更自主更多样化 经过了1990年代后期第一轮高校扩招、高考改革之后,高等教育的受众面大大扩展。2000年后参与高考的孩子对于高考,他们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选择,却仍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自我实现的机会,而高考则在素质和减负中寻求平衡。 裘微执教的第一个学校是绍兴一中,省级重点高中,名校。她凭着年轻人的一股热情和对工作的认真,几年下来,教学广受好评。那个时候,她就有意无意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考教育本身的价值:到底是教授学生知识重要或者是激发兴趣掌握方法重要?她说:“从自己学习的经验领悟到,学习一定要从内在出发,教师能做的就是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绍兴教了三年,因工作表现突出,她调到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任教,带了她目前唯一一届全程担任班主任的高中生。这时的她已为人母,对教育有了更为成熟的理解;这个班是美术特色班,学艺术的孩子个个有个性,性格开放活泼。 裘微的课堂生动活泼,每一次上课前都会让学生们准备小小的演讲,将自己最近看过的文学作品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她要求每个学生的书包内都得有一本课外书,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她甚至还会跳着上课文,她说她很舍得“浪费”语文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去了解更多人文历史的知识,去认识世界。 班上有学生早恋了,裘微不加呵斥压制,一个个找来谈心,肯定感情的纯洁美好,予以更多默默关注,引导其成为学习的正能量。学生跟班主任没有隔阂,跟她谈心聊天,这个班的学习氛围显得格外好。美术生因为要兼顾专业学习,每天只有半天时间学习文化课,但是这个班高考的时候,考上中国美院就有5个,全班近50个人基本都上了本科,还有一个申请去了俄罗斯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 去俄罗斯的是个女生,小小年纪离乡的孤独加上恶劣气候等,一度心里很痛苦。她后来跟裘微说:“我在那边特别难熬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高中老师的课堂,课前演讲中一个个故事。我感到特别温暖感动,我鼓励自己要坚强,我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同学们听。这些温暖美好的回忆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岁月。” 这些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岁月,裘微感触良多,这个时候的高考已经经过了一轮大的改革,升学的门路广了,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未来成长的道路更加理性自主也多元化了。像这些美术特色班的孩子,从小就显露出对艺术的兴趣和天赋,父母和学校也提供了相因的支持和机制,文理生之外的艺术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独立开放,个性鲜明,对未来的专业或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选择的权力。一些家境富裕、家长开明的家庭甚至鼓励并支持孩子出国就读专业艺术院校。 这个时候的高考似乎没那么唯一了,升学率也大幅提高,家长和老师也给了学生更多个性发展的尊重,大家都开始思考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开始考虑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当然这个时候大学全面收费了,也不再有毕业分配这一说,社会已经认可了毕业自主择业这样一种观念,大学生毕业生可以选择学校、机关、国企、私企甚至自主创业。 高校自主招生考生(资料图) 新变革时代: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考再也不能定终身 教育界开始真正反思传统的教学论,明确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开始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高考仍然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考试,但同时高校选拔人才引入了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制,高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招生的权力。而作为学生,则不会被“一考定终身”了,高考英语听力一年考两次、可以参加自主招生且不影响普通高考录取、甚至一些学校已经试点会考科目可以考两次了。 裘微调到杭二中工作也十年了,杭二中是一所非常有个性的名校,她拥有很多其他学校羡慕的优势和特色,她的教学也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杭二中是最早取得名校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高中,杭二中是享有很多名校保送生资格的高中,杭二中作为试点学校之一已经开始会考科目多次考试尝试了。 裘微说:“杭二中一直遵从人文关怀的传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学校课余有100多个社团可供选择。学校双休日从来不补课,倡导把时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主支配。”她说这也是和目前教学改革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个观念一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地位,是作为首席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 裘微觉得,到了这一步,教学才真正回归到了本来的目的,老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老师事先通过学习去摸索更好的方法带给学生。但是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才能达到效果的,没有一种强迫的方式会比学生主动地去学效果更好。 作为老师,裘微很高兴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自主决定更加适合自己的未来;作为家长,她也认识到评价孩子应该综合考量,不能强迫孩子去做家长认为适合的事情。她的儿子已经初三,虽然考试成绩并不拔尖,但是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喜欢体育,喜欢动物,据说基本上杭城书店里出现的每一本新的关于动物的书,家里都有了。裘微说:“有时候在我看起来每本有关动物的书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一次说到某个知识点,他非常明确地告诉我这个知识点的出处是哪本书上的哪个位置。这个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很强,他因为兴趣积累的知识已经很丰富了,这是挺好的事情。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我们完全尊重他,放手让他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当然对于她的儿子这一代来说,未来发展的选择更为广阔,而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期许也更为理性,孩子拥有了更多个性的培养,更多独立选择的权力。高考或者不高考,也许都不再是问题了。 |
关键词:高考改革,一考定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