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让教育充满更美好的希望
高考改革让教育充满更美好的希望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版“高考改革论坛”综述 高考给我新的希望佚名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重大部署。考试招生改革为世人所关注,此前,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于2012年12月14日在本版刊发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文章,在教育界引发广泛讨论。为此,本版开辟“高考改革论坛”栏目,组织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撰文,为高考改革建言献策。“高考改革论坛”将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继续探讨考试招生制度的推进策略。欢迎您的参与。——编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重大部署。考试招生改革为世人所关注,此前,自2012年12月14日至2013年10月25日,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版组织了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讨论,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对教育规划纲要考试招生制度部分的贯彻落实,为高考制度改革建言献策。 讨论缘起于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2012年12月14日在本版发表的《高等学校的三种入学形式——从高考制度改革的“兼顾原则”及其变量说起》一文。在连续几篇重要文章引发教育界关于高中教育定位和改革的讨论之后,谢维和找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及招生制度(以下简称“高考制度”),并毅然决然地开始上下求索。他建议,高校应根据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变化的实际,建立和形成申请入学、考试入学与推荐入学三种入学形式。 1.高考制度改革期待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之弊 《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多年来,考试招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考制度是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需要建设与之相配的考试招生制度。谢维和认为,高考制度是一个覆盖高考制度中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活动与因素,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包括高中教育及其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高中的推荐、大学入学的报名与考试,考试的命题与判卷以及大学的招生与录取,考生及其家庭的参与等活动或因素的系统或综合,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规范的体系。 高考制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高考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制约,十分典型地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高考制度具有不容否认的历史功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就,但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弊端,成为教育改革的难题。湛江师范学院院长罗海鸥认为,高考制度下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现象,第一类是高考变“高压”,众考生寒窗苦读,失去快乐童年;第二类是高考失利等于“人生失败”,因高考失利而自杀的悲剧每年都在上演;第三类是高考“独木桥”负面效应引发不良竞争态势。江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认为,受现行高考制度的钳制,教育内涵缩水,“教育”只对考试而不是人的培养负责。 谢维和认为,目前高考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制度本身的结构性失调,没有与时俱进地体现高考制度的“兼顾原则”,即高等学校的入学形式与高考应该“兼顾”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特点与诉求。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升学率则是这种“兼顾变量”的两个基本变量。 科学规划考试招生制度,要理清考试和招生两个概念。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教授明确区分了“高考”与“高招”:“高考”指每年举行一次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招”指每年高校组织的招生工作,包括保送生招生、自主招生、特长生招生、国防生招生、完全按照高考成绩进行的招生等。高校招生制度毫无疑问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王殿军说:“现行的高校招生基本完全按照高考成绩这个唯一的指标进行选拔,由此导致了高中教育过度追求分数,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甚至偏离了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谢维和认为,大学特别是若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尊重考生的自主权,科学地安排考试时间与空间,为考生提供更多机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武升研究员认为,高考给予学生选拔的机会太少,“一考定终身”是现有高考制度的一个突出病症。 高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综合改革。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建议,让学生、学校在科目、考试、路径等方面能够有多元、多次、多样的选择,形成“立交桥”的局面,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多几个岔路口。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说:“高考改革仅仅靠教育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大部分问题在教育内部能够解决,比如学分银行、学分积累、学分认证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成才以后,能否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是人事制度要解决的。” 2.考试制度改革学生考试多次选择 《决定》指出,“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一年多考”。 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建议处理好四对关系:“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要紧密结合;统一考试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要密切结合;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改革要紧密结合;考试改革与招生录取模式改革要紧密结合。” 《决定》指出,考试招生制度要“探索专业机构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董洪亮认为,高考应该社会化,“考试机构是接受地方政府或者高等学校委托的社会服务机构。高考模式、参加高考的模式等,不能仅仅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公众、高校、专业机构、参考者个人的意愿也会发挥作用”。江苏省无锡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则建议:“把高考改革提升到国家战略上来关注,实行免费考试制度,由国家支付高考命题、试卷印刷、考试组织和评卷阅卷等成本。” 多位专家提出,增加高考的次数,给学生更多选择。这其实与“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紧密联系的。张武升建议,要为学生提供多次高考机会,例如每季度一次,成绩一年有效。王殿军则建议,高考每年由一次变为两次,分为高校招生资格考试和能力考试。 一些专家尤其提到科目改革。田慧生提出,把一些科目如英语,由基本高考科目变为水平测试,一年进行多次考试。王殿军建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设立专门的英语测试机构,统一负责组织全国的高中生英语考试,每年可以安排4至6次考试。 分类考试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田慧生说:“应在统一考试框架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类考试。目前,重点院校、地方大学和专科院校录取考试采用一张试卷,虽然分数线不同,但没有体现出针对性。” 考试科目改革极为重要。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说,如果高考科目设置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选拔、创新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也会导致当下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王本中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减少考试科目。王殿军建议,高校招生资格考试全面考查学生综合学业水平,强调文理并重、学科均衡发展理念,有效避免高中过早进行文理分科。 不少专家“剑指”高考命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光扬认为,高考命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有些科目题目的阅读量偏大,与题目满分值不对称。二是小题目大障碍,故意提高与测量目标无关的答题障碍。三是有不少内容关联、责任连带、评分株连式的分步解答题目。四是叠加捆绑式选择题和分值偏大的选择题,违反了选择题编写原理,即“题目多些、分值少些”。另外,他建议改进现有高考科目考试大纲的编写,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考科目考试标准。 有考试便有应试,但应试之甚,已成痼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晓辉认为,应该创新考试方法,比如,适当增加考试题量,延长考试时间,从而降低每个考题的权重,保证考生能力的全面发挥等。 要改变教育的应试倾向,不妨在“考试”上下功夫。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提出了一种“以毒攻毒”的方式:“如果高考题目中有相当多的题目需要考生有批判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能完成,那么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都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样一来,高考就从“应试指挥棒”转化为“素质教育指挥棒”,带动全国教育系统重视素质教育。 3.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多元录取机制 《决定》指出,“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高校选拔新生的方式,事关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事关国家人才战略。 招生制度要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谢维和建议,对于大部分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可实行申请入学,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其综合素质评价替代高考,作为大学选拔和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建议,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大体系,同时相应设立两类不同的国家统一高考。 招生制度要体现教育公平。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认为,除谢维和提出的高校三种入学途径外,还应注意指标分配的区域性和选拨的多样性。可将条件落后的乡村高中学校归为一个区域,985高校和其他211高校等均应划出一定名额给这个区域的学生。大学录取机制应更自主开放。张武升建议,把高校每年增加的招生指标、特别是部属院校增加的招生指标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数量挂钩,流出地指标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流入地多流入、多增加。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刘次林则建议高校招生名额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分配,京沪考生,没有考到必需的分数就不能留在本地,外地考生通过平等地参与竞争,可以选择在任何地方就读。大城市的部分青年离开故土,走向全国,有利于了解真实的国情。全国各地多元化的青年才俊走进大城市,有利于改造城市人口的生态结构。 招生制度改革要有利于消除“升学率崇拜”,有利于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建议,高考选拔方式多样化、层次化,把与高考有关的数据模糊化、保密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化。他说:“现在,因为选拔方式太单一、评价标准太单一,评价学校往往只看分数、升学率和尖子生,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自然容易排队,客观上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唐江澎说:“实现录取多元化,把高考“折腾”得样数多些,能为高中教育提供改革空间,为不同的人才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学到感兴趣的、有用的东西。” 招生制度要促进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谢维和、张武升等人均建议对于在创新、创造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学生采取推荐入学,甚至免试。 招生制度的功能要由单维转向多维,既有利于高校招生“选拔”,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张才生认为,现行高校招生录取环节,如学校批次设计、志愿结构设置、投档方式等,都可以从学生利益出发重新设计。 招生录取方式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除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 王殿军认为,高校招生可以增加如下几个新的维度指标:资格考试成绩(全国或分省统一考试)、能力考试成绩(全国或分省统一考试,只面向通过了资格考试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大学先修课程成绩、中学选修课程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另外,还可适当采纳一些重要的辅助性指标,如学生平时成绩、学生特长、综合素质发展记录、学校推荐、高校综合面试成绩等。他说:“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建立起了良好的诚信体系,这些辅助性指标完全可以直接作为高校招生选拔学生的维度指标。” 《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江苏省连云港海州高中校长周艳说:“现有的高考制度使高中办学自主权严重不足,也很难办真正的特色化高中。” 招生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王本中说:“高校办学自主权里很重要的一条是招生自主权,将来,高校招生必然都是自主招生。”柳袁照说:“给高校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让高校按照自己的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取人。这样,高中才能特色发展,培养出多种多样的人才。” 但是,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之下,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严重不足。王本中说,现在高校自主招生被分数公平绑架了,自主招生转变成了自主考试,给学生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王本中认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是,“减少考试科目,推迟考试时间,将来逐步过渡到充分利用高考。每所高校的招生简章里,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定不同的总分和单科分数。面试也更有说服力和甄别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冯生尧教授认为,高校及其院系,可以规定必考科目的计分方式和权重。他们把这样的制度称为自主性、市场化的院系招生或者专业分化制度。 但长期以来,高校已习惯于以分选人,用王殿军的话说,“缺乏对基于多维指标评价选拔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高校要改变招生、录取方式,实行多元录取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殿军说:“在高中创造出可用的多维指标体系之后,教育管理部门要放权给高校去综合使用,高校要敢用、会用,建立起自己基于这些多维指标的学生评价和选拔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高校一定要向社会公布综合评价的选择和方式,接受社会监督。这是对大学选拔评价学生能力的挑战,也是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4.构建终身学习网络试行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渠道 《决定》指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去年“两会”期间,袁贵仁部长曾说道:“我们现在就是想设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有自己理想的发展道路,选了不理想的路还可以岔过去。用通俗的话表述就是要修更宽的路,修多样的路,同时要建立体交叉的路。就像坐了汽车可以换火车,坐了火车可以换飞机,坐了飞机还可以换轮船,最后到达自己理想的目的地。” 这样的教育体系,上下畅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构成了一个终身学习的网络。学分转换是这个终身学习网络实现连接、贯通的必要工具。实现了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之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就有了沟通的可能。王本中甚至提出一种“学分制度认证制度”的设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学习、社会工作经历之间,均可以实现学分转换。 要实现中国的教育梦,就应该为学生建一个四通八达的体系,给他们提供多样性选择和转换的条件,各个环节互通互联,让他们有充分的选择机会。 5.美好教育畅想我们的教育充满希望 如果高考制度改革是一只蝴蝶,它扇动一次翅膀,会带来哪里的海啸? 谢维和把高考制度看作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与中介,把高考制度改革看作高中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刘次林说,希望高考这个“指挥棒”发挥出促进学生、学校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试想,高考制度改变之后,高中教育就会改变,高中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发展,也许就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教授说:“普通高中要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防止偏离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分数,压抑个性发展。基于准成年人身心特征,创设丰富生动的教育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发展选择。”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它的变化会相应地影响初中教育,初中教育会影响小学教育,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制度改变之后,高等教育也会发生变化,招进来的学生会更适合在自己的学校、专业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成长为更优秀的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按照《决定》的部署,高考制度会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在新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在不断的发酵、催生下,不断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人们将会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意义,并享受它的美妙果实。如果改革后的高考制度促使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教师、校长,等等,与教育有关的人也会发生变化。当人们结束了“一考定终身”的梦魇,当学校从“升学率崇拜”中清醒过来,当不同程度地从应试教育下摆脱出来的人们走到社会,这个世界也会因此增添一份美好。 -记者杨桂青
|
关键词:高考改革,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