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河北】梁庆梅:留守儿童的“编外家长”
倾其所有只为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当年没有遇到那个渴望上学的男孩,梁庆梅的生活会和现在完全不同。 17年前,梁庆梅正热火朝天地经营着花生出口的生意。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南壕村有名的“富人”。有一次,他听人说起村里有个男孩因为家庭困难已经辍学两个多月了。他找到男孩家,问男孩“想不想上学”。结果,男孩流着泪回答他:“我想上学!”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梁庆梅——在这个贫困的村子,如果没人帮这个孩子,他可能这辈子都上不了学。于是,梁庆梅萌生了“建一所民办学校,为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的想法。 梁庆梅的妻子贾春荣告诉笔者,她一开始坚决反对,还曾质问丈夫:“他们是你的孩子吗,他们给你养老吗?”可丈夫劝慰她:“等他们都成才了,逢年过节没准儿会回来看咱们,多好的事儿。”最终,她被丈夫的真诚和坚持打动了。 1998年,占地8亩的凯星学校在南壕村建成,开始招收1至6年级的学生。这一年,学校就招收了159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被免除了学杂费。对付不起学杂费的家庭,他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学校上学,并提供免费食宿,确保“应该上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有朋友担心梁庆梅这么做会变成“穷光蛋”,问他:“办学校不收钱,你怎么办下去?”可梁庆梅笑着回答,“办学校不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给乡亲们做点好事儿吗?看到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眼神,我就心软了。”16年来,他先后为学校投入360余万元,还欠下了50万元贷款。16年来,他帮助300余名留守儿童找回家的温暖,资助61名孤困儿童圆了大学梦。 子承父业三个孩子当起乡村教师 梁庆梅一天24小时都围着学校转,吃饭睡觉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因为他要确保“有需要时,能第一时间出现”。 “梁校长的无私付出打动了每个老师。”该校外语老师郑焕英深有感触地说。她告诉笔者,有一天深夜,8岁的留守男孩小伟突发急性阑尾炎,梁校长抱起孩子就赶往医院。由于小伟的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梁校长就在医院整夜守候,直到小伟做完手术才回家休息。 梁庆梅对学生的付出不仅打动了学校老师,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三个孩子。梁庆梅的孩子们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当地的乡村教师。小儿子梁立业原本在北京有一份年薪十几万的工作,但在父亲的劝说和感染下,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和优越的环境,到赞皇县的一所山区小学当了一名微机老师。 “爸爸为农村教育事业投入那么多,让我对之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月15日,梁立业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爸爸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一份贡献,我觉得很值!” 对于孩子们的选择,梁庆梅发自内心地高兴,他说:“我现在55岁,能再干十几年。等到我干不动了,就让孩子们继续干。有在国办学校教学的经验,他们一定能比我干得更好。” 梁庆梅坦言,办小学、办留守儿童家园远比当初想象的难得多,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每当看到学生们的笑脸,他就告诉自己“不论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坚持”。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幸福快乐,是他这个“编外家长”最大的心愿。 |
关键词:梁庆梅,善行河北,留守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