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赶考行]让青春与梦想在西部绽放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18 16:5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保定学院中文系教师刘玲娣

  司会平是我校2003届毕业生。她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入学时,因为家里困难,父亲向许多亲戚和乡邻借钱依然没有凑够学费,是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她完成了学业。

  2003年毕业前夕,得知西藏教育部门来招聘教师,她毫不犹豫地赶去报名。但母亲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因为兄弟姐妹6人中,司会平排行第二,弟弟妹妹还小,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实在需要她。

  母亲的挽留让她很为难。经过认真的思考与权衡,司会平最终还是选择了去西藏。无奈又伤心的母亲没有来送女儿,临别前,她走到我面前轻轻地说,老师您能抱抱我吗?我知道,那是女儿对母亲怀抱的渴望,我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

  这一别,就是十一年!十一年后,当我们再次相拥在一起时,我怀抱中的孩子,已经是一个日喀则地区的“教学能手”、“汉语教学带头人”、“国家级骨干教师”,是藏族孩子们的“汉族妈妈”了。

  十一年来,她带了三届毕业生,高考升学率逐年升高。她的学生央金拉姆2012年被北大录取,那个称她为“汉族妈妈”的学生普琼,也上了大学。

  今年2月28日,我院党委副书记胡连利带着全院师生的关爱,专程赴涞水司会平的家中,探望她长期卧病在床的母亲。老人已经不能行动,不能说话,目光却急切地在屋子里找寻,寒假回家探亲的司会平赶紧把手伸向母亲,握在妈妈的手上。她说,十一年了,妈妈最怕的还是她会走。

  世上哪个父母不爱儿女?哪个儿女不念双亲?在这个西部支教群体中,他们都是最有孝心的儿女,也是最有爱心的父母。只是,他们把最大的孝与爱,献给了西部边陲的父老和孩子,献给了神圣的教育事业,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大爱传道立德树人

  □保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赵云耕

  我至今珍藏着王伟江到且末之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时写给我的信。信中说:“且末二中的教学条件太艰苦了,现在建超教初一7个班,我教初二6个班还有初三两个班。据说明年的教学条件就好了,老师您放心。”

  每当我读起这封信,思绪一下子就会回到2000年暑假前。那是一个酷热的上午,体育系学生王伟江和女友王建超来找我,说他们想响应学院党委号召,去新疆支教。王建超是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当时已经考取河北师大专接本,王伟江专业素质也非常过硬。我告诉他们,只要有志向、有梦想,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刚到且末的时候,他们住的宿舍是平房,门窗密封不好,每次沙尘暴袭来,宿舍里的锅碗瓢盆、床单被褥上都是厚厚的一层土,睡觉都要把头蒙在被子里。

  气候毕竟能够习惯,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结婚后第三个年头降生的孩子。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王建超把刚满7个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这一别就是两年多。王建超和王伟江觉得亏欠父母太多,双方老人都年逾七旬,每次生病住院都不让家人说,怕他们牵挂。

  南疆的风沙磨砺,母校和父辈的期望,给这对年轻的夫妻增添了些许沧桑,也让他们取得了成就。支教以来,他们先后荣获州、县、校三级总计25项荣誉,王伟江被提拔为且末中学总务处主任。王伟江说:“我和建超没有什么感人的事,就是普通的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送别了第一批援疆学生之后,保定学院几乎每年都有学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以优秀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牢记责任和使命,扎根西部边疆,用最美好的青春书写着无悔的人生。

 

关键词:中国梦 赶考行,青春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燕赵都市网
责任编辑:李雪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