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拟立法保障120急救车一路“绿灯”
急救点分布不足、急救车缺口很大……杭州院前急救网络发展遭遇困境 杭州市拟立法保障120急救车一路“绿灯” 120救护车是城市的急救“生命线”,如何让120救护车跑得快、到得了、能救命? 昨天,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视察了杭州院前急救工作,而在今天举行的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将审议《杭州市院前急救管理条例(草案)》,拟通过立法来保障“120救护车”的畅通。 杭州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相比,杭州市院前急救在软硬件各方面的改善仍显滞后,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仍较薄弱,亟需通过地方立法,来解决杭州市院前急救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 新兴人口集聚区急救点不足 目前,杭州市急救中心在主城区共有18个急救点,其中仅有5个急救点的工作人员为该中心职工,其余均为网络医院派遣人员。近年来,由于医院本身满负荷运转,已出现部分网络医院不愿继续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现象。 另一方面,全市范围内缺乏根据人口密度、交通状况、既往急救需求等科学设计的院前急救网络总体规划。近几年,因城市建设扩张所形成的新兴人口集聚区,如三墩、转塘、丁桥、滨江、九堡等,急救点明显不足。各区、县(市)急救分中心平均急救点只有4个,平均急救半径17公里,部分偏远山区最长急救半径甚至超过60公里,距离急救半径5公里的国家标准有很大差距。 对策:拟通过立法规定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构成、急救中心职责以及急救网络医院的确定原则及其义务等内容,同时明确,区、县(市)人民政府完善院前医疗网络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规划等职责,解决院前急救资源分布不合理,网络医院建设不健全等问题。 【困境二】 急救车配置未达到国家标准 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明确,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5万人1辆配置,至少有1辆急救指挥车,配置相应的司机和急救医护人员。 而按此标准,杭州主城区按常住人口362万计算,应有救护车73辆,但目前实际只有51辆,车型以低档的“全顺”车型为主。而急救指挥车、物质保障车、多伤员转运车辆、山地越野急救车等数量则为零,硬件配置仍比较落后。 对策:拟通过立法规定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规划,使当地医疗机构具备承担医疗急救任务的条件,明确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经费的用途,尤其应对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急救网络医院提供财政保障,体现院前急救的社会公益性。 【困境三】 急救机构留不住人才 急救机构的编制数不足。以杭州市急救中心为例,现有在编人员112名,其中医生仅32名,而目前实际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人员有365人,其中向急救点所在网络医院借用的人员占一半,由于这部分医生绝大多数为短期轮转性质,要提升医疗质量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院前急救工作缺乏对优秀医务人员的吸引力,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缺乏相应的退出机制,导致各院前急救机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直接影响了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杭州市急救中心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5人,每年均有数名医生辞职,去年招聘医生时,三次均因报名人数不足而未能开考。 对策:拟通过立法对医疗救护员的职业资格和辅助医疗救护工作内容再做明确,以缓解院前急救专业人员缺口大的问题。 【困境四】 各部门综合保障协同不够 院前急救工作涉及面广,公益性强,涉及规划、交通、财政、公安、社会保障、电力和通讯等众多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紧密协作,提高现有医疗急救资源的调度效率。 目前,院前医疗急救存在诸多需要通过提高社会综合保障能力予以解决的问题,如120接警时调度中心无法获取路况信息,对于无法说清地址的报警人无法实现手机定位;社会车辆和行人为执行任务的救护车让行情况不如人意等。 对策:拟通过立法明确院前医疗急救相关保障,从规划设施、经费保障、道路通行、急救培训等方面,对相关部门保障院前医疗急救职责进行明确。 |
关键词:急救,杭州,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