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赶考行]让青春与梦想在西部绽放
在大漠深处,他们是坚韧而顽强的胡杨 □保定学院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刘世斌 2000年夏天,我受学院党委委派,护送我院15名同学奔赴新疆且末,那里是他们走出大学校门的第一站。 硬座车厢,拥挤简陋,尽管如此,同学们还是有说有笑,猜测着新疆的工作环境,聊着自己的生活和规划。但新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疲惫和枯燥。 到了库尔勒,终于可以下车了,大家一头扎进宾馆休息,因为第二天我们还要换乘汽车,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奔向且末。 在漫无边际的昏黄中,汽车行进着,几小时除了看到偶尔驶过的车辆和沙丘上站立的骆驼,眼中只有漫天的黄色。又经过300多公里的跋涉,我们到了大漠的最深处——塔中。猛一抬头,看到了路边高高竖立的牌子,一些同学念出了声音:“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经过5天4夜的辗转奔波,我们走完了5000公里的漫漫征程,到达了向往已久的且末。县政府、县教育局和学校的领导都来了,且末二中的老师们站在泥泞的砂石路上欢迎这些新同事,欢迎这些告别家乡来这里逐梦的孩子。尽管学校早已经做了细致的准备,但依旧无法掩住这所学校的简陋,几排平房,泥土地面,剥落的墙皮。但是这群同学却很快融入其中,和班里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护送任务完成了,当我满是担心和他们告别时,在学校的大门口,学生们站成一排,手挽着手,向我们高喊:“老师放心,母校放心,我们在这里一定会好好的!”透过车窗,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泪花。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高高举着,那分明是在诉说着他们的团结坚毅,宣誓着他们的青春无悔。他们,分明是大漠深处坚韧而顽强的一排胡杨。 用坚守实现梦想 □新疆且末中学教师、保定学院毕业生代表李桂枝 2000年,有1000多名学生的且末中学却只有40多名老师。当辗转5天4夜的我们终于到达且末县时,看到排着整齐队伍、满面笑容迎接我们的师生,立刻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庞胜利,保定学院2000届政教系毕业生。毕业前夕,他已经在涞源县联系好了工作单位。4月初,庞胜利把自己要去新疆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一直沉默。他是父亲最钟爱的儿子,母亲去世后,父子俩相依为命。可最后,他还是放下了一切,踏上了西去的列车。2001年春节,他第一次回老家,把且末的情况详细告诉了父亲。这位1955年就入党的退休老干部鼓励自己的儿子:“既然那里缺老师,你就去吧,我支持你。” 井慧芳,保定学院2000届中文系毕业生。她刚到且末任教时,由于性格内向,一上讲台就紧张。为此,她一有空就钻进教室听老教师讲课,一学期下来,学校规定每个教师听10节课,她竟然听了40多节。很快,她就能自如地站在讲台上,熟练讲课。她并不满足自己的进步,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订阅了教学杂志,深入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今,她已连续担任了四届高中实验班的班主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荀轶娜,保定学院2003届英语系毕业生。刚来且末时,她那圆润动听的嗓音,流利的英语吸引了所有的学生。由于学校英语老师短缺,她一个人带了3个班的课,每天至少连续上三四节。学生们的成绩越来越好,可她的嗓子却越来越沙哑了,最后一拖再拖,竟恶化为声带小结,再也无法恢复以前的音色。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个个平凡的人,十几年来,用自己的付出,成就了边疆孩子们的梦想。因为热爱,我们愿意选择坚守;因为热爱,我们愿意担起师者责任,并一生为此努力。 |
关键词:中国梦 赶考行,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