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硕士在寝室自缢身亡 毕业面临就业压力
“毕业季”就业压力或加剧轻生现象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比“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再增28万,而在当前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形势下,关于未来的焦虑无处不在,近年出现的对无背景、无关系人才的排挤现象更加剧了这一现实困境。 一名面临毕业的广州高校学生告诉记者,现在就业机会竞争十分激烈,自己渴望一毕业就有一份好工作,但往往不如意,心理落差很大,常常感到颓废、暴躁或抑郁,“就业几乎是我人生中迄今遇到的最大困难。” 广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建社认为,毕业前夕就业和前途的焦虑,往往让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容易走向极端,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容易走上偏邪的心理历程。 在分析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特点时,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自杀事件大部分发生在2月-4月和9月-10月这两个换季时期,案件主要集中在重点本科院校,学业困扰、父母离异、精神抑郁等都是引发大学生自杀的关键因素,“80后”、“90后”中,独生子女比例大,往往有自我控制能力弱、惧怕否定、内向、人际关系薄弱等特点,这些都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自杀问题的心理“病根”可能从童年时就已种下。中央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我国教育长时期把所有的孩子都引导到考试分数的导向上,对于如何认识生命、认识自然、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家族的发展,在很多孩子心目中是空白的,一旦遇到学业、就业上的困难,就没有其他的心理支撑点了,容易走上极端。 |
关键词:硕士,自杀,就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