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赶考行】省直机关典型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公正办理每起案件 □省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宋晓玉 以公正司法为宗旨,以司法为民为职业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了实现这个职业理想,从走进法院大门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始终坚持公正勤勉、业务精准、慎独自律,为实现公平正义不懈努力着。 我审理的案件,大多是疑难复杂、社会影响重大的棘手案件。审理这类案件,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必须以查明事实为依法裁判的前提,坚持公道司法,确保案件质量,注重社会效果。 我审理过一起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引发的群体案件。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是多年的老国企,另一方是民营企业,因为涉及切身利益,双方对一审判决都不服,都提出上诉,矛盾日趋激化。接手这个案子后,依照程序,我多次接待双方当事人,耐心听取他们各自的主张及理由,发现在众多问题当中,老国企职工的安置是当时最大的难题。于是,在审理过程中,多方协调有关部门及企业,尽力解决他们的工作着落及养老保险等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也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最终,我们合议庭排除各方面干扰,严格依法改判,纠正了一审判决认定事实及适用法律错误部分。二审判决作出后,双方当事人都息诉罢访。 得到当事人的信任,靠的是真功夫。对经手的案子,我都会在庭审前把案卷认真仔细地审阅几遍,做详细的记录。庭审结束后,我会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最理想的裁判方式结案,通过快速、高效、公正的判决,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 20年来,我共计审结各类案件千余件,无一错案,每年都超额完成工作指标,没有一起案件引起不良社会反应。 在广袤田野上放飞梦想 □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调研员高文元 1994年从部队转业到省民政厅后,我一直从事区划地名管理工作。在20年来的“赶考”路上,我怀揣着民政人“以民为本,造福于民”的梦想,凭借在部队练就的吃苦精神和测绘技术,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老黄牛”。 1996年7月18日,我正在马鞍山山顶勘察冀蒙辽三省交会点,突然雷声四起,突降暴雨。为了把点位准确定下来,我在山顶被大雨淋了3个多小时,一直到确定好点位才撤离。雨天路滑,又遇山洪暴发,一路艰难前行,全身都是泥,鞋都磨坏了。连冻带饿下山后,又被困在一个老乡家3个多小时,直到下午4时多,才被辽宁省有关部门带人救回。 勘界最棘手的是纠纷调处。为解决冀蒙线蒙古营子一处存在50多年的草原牧场争议,1999年夏天,我多次到现场勘察,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实情,掌握了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在两省区的协商谈判中,有效维护了我省牧民的牧场权益。期间,在一次冒雨现场测量作业时,同行的一名内蒙古道路测量人员,在距我不到10米处不幸被雷电击中,当场身亡。当时的危险场景,至今想起依然心惊。 多年来,我在勘界中行程达5万多公里,走访知情人1万余人,记录整理边界资料上百万字,经我手标绘的边界图达5000多幅。我到民政厅近20年,许多节假日和周末是在荒郊野外的边界线上度过的,但是我无怨无悔。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赶考”者,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今后,我会加倍努力,继续“赶考”征程,用更好的答卷,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赶考路上无悔的追梦人 □省林业厅行政许可大厅主任科员杜艳敏 也许,大家曾经听说过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15年照顾病逝同学李宝元的父母的事迹,我就曾是这个班的班长。 2012年是我们果树93(01)班毕业15周年,为了让宝元父母重温家庭的欢乐,我和同学们商议后,决定把聚会地点定在承德。当时,我们都带着爱人、孩子,总共去了50多人,一时间老人清静的院子里热闹了起来,老人拉着一帮小孩舍不得放手。我们还带老人去了避暑山庄和塞罕坝,临走,我们又给两位老人留下了1万多元钱。 去年,老人想种点果树,我又帮他们联系了树苗,希望能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增加一份保障。 在今天,“善行河北”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都来为“善行河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中,我有一个服务百姓的梦。今年1月,我到林业行政许可大厅工作,从到新岗位第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这里是林业厅的对外窗口,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依法行政和真诚服务上来。 有一次,吴桥杂技团要到河南演出,当天晚上就需要把表演的动物运过去,到许可大厅办理运输证时已是下午,而且提交申报材料还不完整。当时,我正组织工作人员学习,考虑到杂技团联系一次演出不容易,我当即中断了会议,采取先进入流程办理,边办理边补正材料的办法,让工作人员抓紧办理,经过协调有关处室,并电话请示主管厅长后,及时为杂技团办理了运输证,让申请人满意而归,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虽然这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却让群众感受到了温暖,增加了一份对政府的信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愿意做一个赶考路上无悔的追梦人。 爱心接力二十载真情传递暖人间 □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政办室主任黄海枫 王静贤是我单位的退休女职工,今年76岁了。二十多年前,她在家中煤气中毒,导致大脑严重受损后发展成痴呆。因为她已离婚,丈夫带着年幼的小女儿离开,大女儿故去,她陷入了孤苦无依的境地。我单位的领导与同志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送她住进敬老院,并承担起监管她生活的责任。 1993年,我第一次随政工科的陈桂英去探望王静贤。2003年,陈桂英退休了,我主动接过照顾老人的任务。为了不使老人受到冷落,我增加了探望她的次数。每次出差前,我总要先打电话问一问老人那边缺不缺用品,安顿好老人才放心。 2009年9月的一天,老人起床摔了一跤,造成骨折,需要做股骨头置换手术。手术那天正值国庆节,我没有休息,一直等在手术室外。经过精心护理,两个多月后老人出院了。2011年2月,老人褥疮发作,腰胯及后背有好几处大面积溃烂,医生说治疗难度很大,但我还是坚持将她送进医院治疗。经过四个多月治疗,老人再一次顽强地活了下来。 为了让老人能够得到亲人关爱,我四处打听,终于联系到老人仅有的亲人——离散多年的小女儿。此后,我经常和她沟通老人的状况,消除她的思想顾虑。现在,女儿已经将母亲接回家中赡养。老人回家后,我依然经常探望,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有人曾问我,你这样照顾一个痴呆老人,图什么?其实,一开始或许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但坚持久了,照顾老人就成为我心中放不下的牵挂,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获得了快乐,心灵得到了升华。 送文化下乡三十年 □省心连心艺术团团长贺跃进 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成立三十年来,坚持送文化下乡,深入我省140个县(市、区),举行惠民演出5000多场,观众达2200多万人次。 去年6月7日,我们深入到承德围场狍子沟演出,现场观众超过了14000人。山坡上、树杈上、屋顶上、农用三轮车上,密密麻麻都是人。演出开始后,仍有人向现场聚集,有的观众看不到演员,就站在场外听……在蔚县、沽源、文安、平山、献县等地的偏远乡村,农民朋友敲着锣,打着鼓,耍着狮子欢迎心连心艺术团进村,演出时人山人海,离别时依依不舍。只有亲临现场,才可能真切体会到基层百姓对于文化的渴望。 我们团的演出为什么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秘诀就是作品说老百姓的话。在创作中,我们既把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用文艺的形式传达给基层百姓,也写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反映我省扶贫攻坚的《帮扶歌》,有彰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河北梆子《看今朝家乡人再创辉煌》,还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的音乐快板《善行歌》等。 常年在基层奔波,加深了我对老百姓的感情,增强了服务基层群众的责任担当,也不断激发着我的创作热情,诗歌《心中的天平》就是我与乡亲们“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 三十年来,“心连心”把心贴向了基层百姓,把先进文化注入了农村大地。《善行河北》、《天下百姓》……我们用一个个优秀的作品、一场场优秀的演出,给群众送去健康的精神食粮,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村洋溢着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的浓厚气息。 当好作物卫士确保粮食安全 □省农科院谷子所植保室主任、研究员董志平 1988年,我从河北农大植保系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谷子所工作。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学生成为课题带头人,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为了摸清我省小麦、玉米、谷子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问题,我带领课题组走遍了我省中南部几乎所有的县乡。 2005年7月24日,接到赵县植物医院的电话,称当地不少地块玉米烂心严重,我立即带领课题组赶赴危害最重的南柏舍镇南李家疃一村。雨水淹没了乡间小道,乡亲们组织摩托车队为我们开道,最后又步行2公里才到达目的地。经过现场考察和植株解剖,确认是黑麦秆蝇的危害,由于遭受连阴雨,蛀口处细菌感染引发腐烂。我们当即制订了防治方案,第二天该村按照方案对3000亩玉米进行了普遍防治,危害得到了控制。我们又通过媒体,宣传防治技术,为确保我省玉米丰收献计出力。 搞科研辛苦,搞农业科研更加辛苦。由于每种病虫害一年只发生一次,为了搞清发生规律,我们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有时夏天不顾40℃高温和暴晒,蹲在地里调查,就为了多采集一些标本、多获得几个数据。 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团队澄清了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条件下小麦、玉米、谷子病虫害的种类、分布,研究了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还诊断和解决了小麦赤霉病等一系列新问题,编写了小麦、玉米、谷子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并广泛推广应用。作为一名植保卫士,能从虫口里夺回粮食,能为老百姓解忧排难,就是我长期坚守的最好回报! |
关键词:中国梦·赶考行,典型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