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消费看变化]年俗:时代变迁催生消费新热点
阅读提示 春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放鞭炮、点花灯、贴对联、吃饺子……各种元素掺杂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思念、喜庆、祥和、祝福……各种感情调剂在一起,构成了浓浓的年味。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富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今,传统的春节习俗也在悄然变迁,隐藏其后的各种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观念变化催生新兴行业——年夜饭、保洁等服务行业市场风生水起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回忆起这些顺口溜,逛年货市场的张先生充满眷恋。张先生在省直机关工作,今年43岁。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的春节几乎就和顺口溜里说的一样,年三十越来越近,喜庆的味道越来越浓。 “春节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过春节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消费行为也随之变化。”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说。 几年前还很难想象,人们会选择外出去吃年夜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这种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年夜饭市场已成为各大饭店必争之地。今年省会的年夜饭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各大饭店纷纷打出自己的招牌:有的主打特色牌,有的主打价格牌,有的主打健康牌,让人目不暇接。 “春节前,我们的业务量比平时翻了一番,人手都快不够了。”1月22日,在石家庄易龙保洁公司,业务经理李女士的电话响个不停,只得插空和笔者聊聊。节前业务量集中,很多保洁公司不约而同提高了价格。 同时,捏糖人等行业从大多数人的春节生活中消失,只存活在记忆中。城市高楼林立,但新式住宅并不像传统住宅那样,给年画、挂历、门神预留了位置。“可以预见,经济的发展会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春节,还将催生出更多的服务行业,也会有一些行业萎缩甚至消失。”袁学骏说。 城镇化步伐改变文化消费——办庙会,给当地带来1800多万元收入 “过年肯定休息不了,没办法,单位里很多人都在为庙会加班。”一进腊月,正定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朱志辉变得比平时还要忙。 每年正月初三到初十,正定古城都会如期举办春节大庙会。庙会上有民俗表演、特色小吃,大佛寺等主要景点也都开门迎客。“去年庙会期间,我们接待了两万多人,门票收入就达180多万元。”朱志辉说,甚至连北京、太原、唐山等地的游客也慕名前来。 按照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旅游门票每1块钱的收入,可以拉动当地餐饮、住宿10块钱的收入。也就是说,这18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能带动正定1800多万元的收入。“我曾询问过一个在庙会期间卖拉面的小摊主,”朱志辉说,“平均每天收入近2000元,总计1.5万元。” 一个庙会,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魔力? “春节是文化消费的一个集中时期。”袁学骏说,早些年,逛庙会、听大戏等都是人们过年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植根于农村市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演出市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很多人怀念这种浓浓的年味。庙会迎合了人们怀旧的情绪,聚集了人气儿,也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和农村相比,城市的文化市场更加多元化。“今年春节,还有《大闹天宫》等多部大片上映。”袁学骏说,说明越来越多的力量在角逐春节文化市场,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拥有更多的选择。 科技力量带动新兴市场形成——短信拜年刚热几年,微信祝福又登场 一到过年,袁学骏的手机就会收到各种表达祝福的拜年短信。最多的一次,他收到了523条拜年短信。 “过年期间,人们会通过拜年,表达对亲人、师长、朋友的祝福。”袁学骏说,近年来,拜年的方式也呈现科技化的发展趋势。短信、网络邮件、QQ、微信等都成为人们相互拜年的重要渠道。 一个春节,会有多少条祝福短信在空中飞舞? 数据显示,2007年春节期间,我省短信日均发送量首次突破亿条,从除夕夜至正月初七,短信量突破9.3亿条。形成了总价值近亿元的市场,平均每个手机用户花了4元多钱。 此后几年,这个市场发酵般成长,最高峰时突破了10亿元大关,吸引了众多的网络内容提供商编制拜年短信,瓜分这一市场蛋糕。 “现在,很多人又选择微信等更时髦的方式互相祝贺新春。”袁学骏说,拜年的方式,越来越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频共振。 科技改变着生活,当然也改变着过年。除了拜年,“给压岁钱”等习俗也发生着悄悄地变化。长辈对晚辈表示关怀、祝福,不再是给个红包那么简单了,好多人会选择赠送书籍、文具等用得着的东西,来表达更深的祝福寓意。尤其是手机、电脑等,更是受到了普遍青睐,一到春节,就到了电子类产品的销售旺季。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每逢春节前夕,北国电器等企业的营业收入环比增长达两成以上。(实习生 尤宗华 记者 许卫兵) |
关键词:春节,消费,年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