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社会>>社会万象

记者暗访:看“如新”怎样攻陷人心

http://www.hebei.com.cn 2014-01-16 09:1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如新公司在哈尔滨曾因传销受罚

  调查曾认定有“团队计酬”等传销行为

  15日,针对如新公司涉嫌传销问题,记者采访了曾经查办如新公司传销案件的哈尔滨市南岗区工商局公平交易科科长解宏。解宏告诉记者,南岗区工商部门曾在2007年7月16日对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涉嫌传销的行为予以立案,经过2个月左右的调查取证,认定其存在“团队计酬”等传销行为。

  依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第三项,哈尔滨市工商局南岗分局执法人员依法对如新进行了处罚,包括现场收缴其位于哈尔滨市中山路上的“旗舰店”内的100余箱产品,价值200多万元,如新公司也因为其传销行为被处以442万元的罚款。

  解宏告诉记者, “当时我们的一位同事获得线索,省电视台也派出记者采取暗访等形式,先后取证2个多月”。据介绍,当时查证的一份如新公司的销售业绩奖励比例表,揭露了如新公司传销行为。“他们采取了团队计酬金字塔式的激励机制,上层的人吃下层人的业绩,逐层吃,只要有销售业绩,每层都能吃到利益。”解宏告诉记者。

  为了更加充分地掌握证据,哈尔滨市的工商人员赴上海调查取证,解宏介绍,“当时涉及的产品有几十种,涵盖了保健品、保洁用品和化妆品。涉及的人员也很多,光是人员的打印表格就有2公分厚,至少涉及数千人”。

  记者查阅了相关报道,黑龙江省本地媒体曾多次随同工商部门对如新传销行为进行过调查并进行了报道,其中包括了“交纳500—1000多元入门费成为会员”“ARO销售业绩加分晋级制度”“见习业务代表及业务代表向公司介绍顾客并成功地与他们维持长期的关系,公司将给予5%的顾客维系奖金作为奖励”等。(人民日报哈尔滨1月15日电/记者袁泉)

  记者笔记:

  如新刻下心灵之痛

  在所谓“如新精神”的诱导下,人们逐渐丧失自我,沉迷于所谓的“事业”,埋头盯着公司为他们描绘的“大饼”。

  合法的牌照,光鲜的形象,如果不是读者来信中的描述和质疑,初次接触如新公司时,记者还以为这是一家成功的跨国公司。

  但购买500元产品才能入会的门槛,“上线”可从“下线”销售收入中获得提成,都显示着这家公司涉嫌违反《禁止传销条例》。

  本报关于如新公司虚假宣传的报道发出后,不断有读者留言,讲述身边的亲人朋友怎样受如新的影响,从大学生、公务员、记者、企业高管,变成如新直销商。他们为了做“如新”,有的卖掉了房子,有的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这些本应是社会精英、家庭支柱的高素质人才,为何变成如新公司和上线非法牟利的工具,却不自知?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飞蛾扑火?

  有离开如新的人告诉记者,都是因为如新强大的“心理攻势”,“当初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立场很坚定,不会受到这种宣传的影响”,没想到一时好奇,却从此沉沦。如此强大的“洗脑”和精神控制能力值得警惕。

  暗访中,如新直销商反复描绘着“实现梦想”之路——“如新在改造人性也在创造财富,半年可以成为百万富翁”。这对于那些渴望成功,渴望受到尊重的人,确实会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如新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几乎所有人都在嘶吼口号,台下的人面色潮红,用激动而又羡慕的眼神望着台上受表彰的“榜样”。

  在所谓“如新精神”的诱导下,人们逐渐丧失自我,沉迷于所谓的“事业”,埋头盯着公司为他们描绘的“大饼”。他们透支着自己的社会关系,透支着亲情友情,逐渐变成一个亲朋避之唯恐不及的人。当他们的人脉耗尽,“事业”就面临失败。这时,当初号称“复制就能成功”“分享改造人性”的如新,并不会来拉他们一把。他们就如同没有价值的“垃圾”,被远远抛开。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生活、心灵的双重打击。而如新还在说,“这些人心不诚,不渴望成功”。

  心理学专家告诉记者,当外界环境热烈、周围的人具有鼓动性时,一个人很难把控住自己的底线,很容易丧失自我。防范抵御传销影响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不要参加人数众多的“培训”,以防被“洗脑”。(人民日报记者白之羽)

关键词:如新,人心,暗访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丁丽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