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国内

京津冀新棋局:如何从竞争转向协同合作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作者: 2014-05-08 11:19:4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产业转移误区

  中国经济报告:河北在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有何对策?

  周立群:对于河北与天津是此次产业转移承接地,有些人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北京有部分产业要转移到天津、河北。我不这么看,产业转移与产业功能拓展有四种情况:一是产业平移,如首钢搬到曹妃甸;二是产业延伸,其主体部分依然在北京、天津,但其配套企业、产业链条向周边拓展;三是功能拓展,北京是比较典型的总部经济,有些大公司的结算功能、制造业的测算功能等可以外迁;四是北京作为首都,国际影响力在日益提升,协同发展需要周边的支撑体系。

  赵弘:河北的面积是北京的很多倍,但北京可以转移的资源并不是特别多。事实上北京可以转移的产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已经转移得差不多了,传统产业还有燕山石化,剩下的就是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与其去挖存量,不如着眼于增量,北京目前有1800多项技术要辐射到全国,转移到河北可能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

  河北对接首都城市功能疏解要有重点地推进。对接和疏解不是每个城市每个县都可以,一定是有重点的,条件具备的先对接。比如廊坊、固安、涿州、北三县这几个地方相对比较完善,可以率先规划这些区域承接北京的功能和产业。现在有些无序竞争,要能够差异化定位,不要形成内部恶性竞争。

  鉴于京津间在科技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存在一定落差,且优质资源和高端产业转移及功能延伸的要求相对较高,河北需在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自身承接能力和服务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转移、延伸北京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另一方面,在吸引外部资金和项目时,应注重创新内部机制,完善园区软硬件环境,在服务效率和服务环境方面练内功,以独有的、具有特色的比较优势来营造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

  张燕: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河北亟需发挥比较优势,从两方面着手强化制造业优势。一方面,围绕钢铁、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着力在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提升工艺装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为京津冀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支持;另一方面,整合三地产业资源,吸引北京和天津装备制造企业落户河北,以汽车制造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保定国家新能源产业、廊坊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特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张贵:具体落实中的困难很多,主要涉及“存量”搬迁还是“增量”新建?这些疏解的功能,在承接地能否承接得住、发展得好?谁为承接而“买单”?

  中国经济报告:京津冀三地产业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北京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天津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而河北则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如何看三地的产业发展政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天津和河北是否会出现竞争?应如何协调?如何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张贵:目前三地产业政策主要是由本地区制定,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相抵触的地方。为协调好该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首先要理顺三地政策法规,清理相互抵触、互不对接、不合理的条文条例及内部通知、决定等,实现对接协作;其次,打破商品市场的地方保护,采用非禁即可的“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全区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统一或互认安全管理与监督、检验、检疫标准等;第三,促进资源要素自由对接对流,特别是北京的金融、技术、人才以及天津的各类要素交易平台要增强其流转、扩散、服务功能,形成开放统一的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以推动整个区域的配置效率和整体效益。

  赵弘: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靠行政命令让企业和事业单位搬迁,时至今日则要考虑其可行性、成本和代价。北京在过去的结构调整中曾有过教训,一大批工业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退二进三”的调整思路下,把总部和制造企业全部搬到外地或者郊区,机构出去了,但核心人才也没有了,最终这批搬迁企业以失败告终。今天同样如此,如果强行命令一些企业总部、大学、医院迁过去,其结果只能是一流变成三流。

  张燕:当前,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均把汽车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三地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链断裂普遍存在,产业链区域间协同不够。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应重新调整汽车产业发展思路,依靠自身拥有的特色优势资源,将生产要素逐渐聚集在产业链优势环节。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合作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