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昂扬向上、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状态,坚决扫除那些腐朽的、丑陋的、邪恶的现象,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进而普及开来,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然而关键还是在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还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或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其实质就是道德价值观。而道德价值观的深层本质则是一种“实践精神”。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道德无疑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作为精神又不同于科学、艺术等其他精神,而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首先它是一种价值,为人们的行为指引正确的价值导向;然而,它不仅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实现价值的行动。因而,实践道德价值观,必须知行合一;“知”是前提,“行”是关键,“知”是为了“行”,只有“行”才能真正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是由每一个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的,因而,思想道德建设的落脚点,就是每一个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一个自然人只有成为一个社会人,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道德社会化是每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然路径,而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道德养成,才能将社会的道德教化内化为每个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而道德养成的本质在于“行”,只有将道德的“科学知识”,变成道德的“正确行动”,才能使人们的道德行为通过长期的“实践”,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良好行为习惯,积淀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德,沉淀为一种深层的良好道德人格。如果离开了“行”,这一切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常常走向反面,成为一个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无疑,“行”就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恶再小也不为,善再小也当为”,才能“积沙成山,滴水成河”,方能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