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邻卫运河与山东相望,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和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形成了钢铁、煤炭、煤化工、水泥、玻璃等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这些企业大多依城而建,在市区及周边有130多家大的燃煤企业,仅25公里范围内燃煤量就达1800多万吨,对市区形成合围之势,污染集中排放,成为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根本矛盾。为破解“重化围城”困局,治理污染顽疾,邢台市委、市政府坚持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统筹考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对污染企业亮剑开刀,实施“大手术”,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和明显成效。
——集中拆除市区东南部“小板材”2370家,撕开了“重化围城”的口子。——位于主城区的全球最大轧辊企业中钢邢机公司搬迁正式启动,与之毗邻的邢台钢铁公司搬迁前期工作也正在展开。——地处市区北部的中煤旭阳、建滔两家焦化企业搬迁也正在谋划之中……
科学谋划,立足全局强化顶层设计。思路决定出路。“重化围城”的局面不是一朝形成,破解这一难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涉及到了就业、发展、稳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邢台市按照“标本兼治、主攻治本,远近结合、重在当前”的思路,先后出台了邢台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以及大气污染治理“1+1+19”系统方案等,提出了解决重化围成的一系列重要举措。特别是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上马;对市区周边30公里范围内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14类建设项目一律不批。
减量瘦身,持续发力压缩污染物排放。坚持“去脂减肉”,层层深入,实现由“重”到“轻”的转变。一是全面实施达标治理。治污重在治企,该市对以钢铁、水泥、电力、玻璃、化工五大行业为主的所有工业企业开展达标治理,全市1816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年可减排二氧化硫21690吨、氮氧化物34058吨、烟粉尘10450吨。二是着重控制燃煤总量。邢台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市,市区及周边排放大户燃煤量占全市的84%,治污必先控煤。近年来,邢台市压减煤炭产能235万吨,工程削减煤炭消费总量600万吨。2017年完成16万户煤改气(电)。在全省率先完成2384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拆除,年可削减燃煤用量58万吨。三是大力推进产能压减。聚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去产能,按照省“6643”工程要求,近年来共压减炼铁产能309万吨、粗钢产能284万吨,淘汰水泥产能703.3万吨,淘汰玻璃产能8336.5万重量箱,压减焦炭落后产能110万吨。2017年再次压减60万吨炼钢、50万吨焦炭、260万重量箱玻璃产能。
多点突破,壮士断腕推动重污染企业退城。解决大难题,就要有硬举措。一是坚决“关”。关停邢东、邢西等4家热电厂7台燃煤发电机组。拆除了2家钢铁企业的4座在产竖炉,在产钢铁企业球团工序全面退出历史。二是积极“腾”。对5459家“散乱污”企业先停后治,特别是对位于市区周边的2370家“小板材”集中拆除,整理土地1.5万亩,撕开了“重化围城”的口子。该市治理“散乱污”的做法,得到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三是强力“搬”。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依法推进”的思路,对市区及周边66家工业企业实施了退市搬迁改造。2017年,对位于市区的中钢邢机公司搬迁正式启动,邢台钢铁搬迁前期工作已展开,旭阳、建滔两家焦化企业搬迁正在谋划。
转型升级,精准施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该市在对落后污染企业进行关搬的同时,对现有企业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提质。推进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和提档升级,邢台德龙钢铁公司成为全国民营钢铁企业治污“领头雁”,走出了一条环保优先、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沙河玻璃产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转型。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实施旭阳、建滔干熄焦改造,两家企业正向环保技术供应商转变。南和县集中整治“小板材”后,转型培育了宠物食品加工新产业,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三是育新。积极引进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邢台市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入驻企业30家,技术合作企业50余家,开启了科技治污、产业替代新路径。
2017年,PM2.5年均浓度79.82μg/m3,同比下降8.25%,完成了省考核目标,实现了2014年以来“四连降”,在太行山前四市中浓度最低;与2013年相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42.2%,PM2.5、PM10、SO2、NO2和CO分别下降50.1%、49.7%、65.5%、18.8%和21.7%,达标天数增加110天,超额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考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