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超市”是在挖“道德陷阱”?
上周末,北京开起了一间为时一天的“无人超市”,现场不设收银员和工作人员,来往顾客全凭诚信自助购物。结果喜忧参半,有人自觉交款、互助交款;有人深夜发觉自己算错账赶回超市补回5块钱;也有人专挑烟酒而只留下10块钱;更有人装满购物袋就走。 这是一家个人征信机构组织的一场诚信测试,分别选取了杭州和北京的一家便利店做测试地点。这家机构表示这是为了测试公众的诚信水平,以此唤醒公众对信用的重视。鲜明的反差导致公众对于不诚信者“怒其不争”,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了直接谩骂。也有声音称,这场测试本身只是为了商业炒作,是在给国人挖“道德陷阱”。 需要看到,仅用一场测试来反映社会整体的诚信状况,显然有失偏颇。提及“无人超市”,不少人都会想到国外的一些成熟案例。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案例中,成熟的无人超市不是简单地撤掉营业员、代之以一套自助结账设备就能建立起来。在有形的超市背后有着一套无形的完备个人信用体系和完整监管体系做支撑。相较之下,当下的中国还并不具备无人超市得以运营的成熟社会基础,这样一种超前的诚信测试注定要失败。 然而,抛开测试本身,这间无人超市引发的诚信问题仍然值得思考。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放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是必需的,并不因测试之失败而减损其重要性。 移动互联技术正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两年之前,大家还不知道手机红包为何物,而在这个羊年春节,手机抢红包甚至盖过了春晚的风头;出门吃饭带钱包是必需,然而微信、支付宝付款却让手机成了另一个钱包,就在北京一位年轻创业者开设的餐馆里,顾客甚至可以摆脱手机,把手指放在指纹识别端口上几秒钟就可以顺利结账。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实现“无人超市”的技术环境正在一步步成熟。随着物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的进一步商用,免除了现金交易带来的找零等繁琐环节,自助交易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更有积极意义的是,作为社会基础的个人征信体系同样正在逐步完善。今年1月5日,央行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其中就包含着一些拥有大量网络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公司。未来,个人的QQ、微信使用情况,网上购物行为都或将成为评价个人信用的重要维度,从而影响到诸如个人信用贷款,购物消费等。 如同那句老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无人超市”测试带来的尴尬不应成为社会诚信建设的包袱。 |
关键词:无人超市,道德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