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坚守—记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
朱彦夫(左一)在田间查看麦苗。资料照片 3月的沂蒙山区,春寒料峭。 山路蜿蜒崎岖,我们用了近20分钟,才爬上北大梁的一个缓坡。放眼望去,张家泉村红瓦白墙,点缀在几个山坳里。周围山峰松林如帽,山间果树春芽初发。过不了多久,漫山遍野将是桃花烂漫。 57年前的一个月夜,新任党支部书记朱彦夫,曾经坐在这个缓坡上,俯瞰静思。不远处,横放着他的拐杖和假肢。山上没有路,尽是乱石杂草,朱彦夫爬着上山,滚着下山。 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已无从知道,从那夜起,25年间,无手无脚的朱彦夫在这里摔了多少跟头?添了多少伤痕?但眼前这风景,已分明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张家泉人依然想他、念他、敬他。 “光蹲在家里,指手画脚能干好?我不当这种窝囊书记” 3月18日,沂源县城。 在朱彦夫家里,我们看到一张泛黄照片。那是1960年,他在给村民作报告。白衬衣,灰裤子,两只残臂抱着几页纸。照片里,27岁的朱彦夫头发乌黑,面庞俊朗,意气风发,与眼前这位蜷在床上的“肉轱辘”老者判若两人。 在张家泉人眼里,朱彦夫是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14岁参军入伍,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二五零高地阻击战中,战友全部牺牲,他身负重伤。在昏迷93天、历经47次手术后,他虽然保住了生命,却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右眼视力仅0.3,留下了满身伤疤。可他不愿让国家白养着,坚持从荣军医院回到老家,学会了自己吃饭、上厕所、装卸假肢。 敬重归敬重,选他当支书,张家泉人心里也有顾虑:这样一个重残人,连照顾自己都困难,怎么能当我们带头人? 老大队长张茂兴忘不了:1958年夏天,他头一次进朱彦夫家门,惊见一个没手没脚的人,穿着裤衩背心,戴着墨镜,仰面躺在床上,活脱脱一个“肉轱辘”。他心里“咯噔”一下,“张家泉可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一个伤成这样的人,能当好全村的家?” 要是这么轻易被看扁,那就不是朱彦夫。 要脱贫,先脱盲。虽然从没上过学,朱彦夫却特别看重文化。凭着在荣军医院喝的一点墨水,他在村里办起夜校,像模像样当起了老师。夜校离家2华里,他天天晚上风雨无阻。有年大雪夜,他上坡时摔了一跤,忍住钻心疼痛,用残肢一点点往夜校挪。乡亲们一路寻来,含泪把他背上讲台。 他的心血没白费,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
关键词:老兵,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