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少的,只是一个舞台”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2014-01-13 10:18:5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城市难以扎根

  今年打工者春晚的主题是“城市融合”。

  “为什么定这个主题?”孙恒说,“从整个国家大的形势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城镇化,背后是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要进入城市,成为市民。但现实情况是,想融入城市,很难。”

  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在农村,不少人觉得难以生活,在城市,不少人又觉得难扎下根。

  在15岁就来北京打工的王丽眼里,她“对老家都没有对北京熟悉”。

  “把最美好的时光拼搏给了北京,对北京有好的印象和很深的感情,生活是不是自己的?我觉得是未知数,迷茫。”她说。

  王丽甚至认为,自己比一些短期打工的姐妹还迷茫。因为,她们挣了钱就回家,而对王丽来说,虽然公益事业很有意义,但微薄的工资是无法让她在这座城市真正落下脚的。

  这座城市曾经“伤害”过王丽。

  她最早走进媒体视野,是因为一次维权事件。上世纪90年代,她背井离乡,在北京做家政工,雇主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你喝我的、住我的,我想怎么你都是正常的”。

  甚至,她不可以用热水洗澡,不可以碰到孩子的床,尽管连宠物都有资格上床睡觉。有时客户发现暂时找不到东西,第一反应就是被王丽偷了。后来王丽曾一度“发狠话”,说自己再也不做家政工了。

  郝志喜觉得,大城市依旧难以融入。除了租房、工作之外,外来者还需福利、户口的保障。

  对于刘传奎来说,“在北京二三环以内,你就是给我一套房子,我都不知道怎么生存。”

  今年的“打工者春晚”,剧场明显比去年狭小了。“与去年的大舞台不同,今年我们选择了小剧场,整个舞台设计中,观众和演员也是一体的”,孙恒说。“我们的演出不是作秀或表演,我们只是在展现打工者的真实生活和心声,所以,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氛围很重要。”

  这场草根的春节联欢晚会,全部演职人员将近100人,基本都是非专业演员,很多人是下了班晚上赶来排练。

  这场聚集打工青年的晚会,让很多人开始思考未来的去向。在这座城市,走走离离成为工友间习以为常的旋律。

  “我们在城市打工了二三十年,到老了还得回老家去,这就不是融合。我觉得这种现象牵扯的是很多人的命运,我们希望能够在节目中表达出来。”孙恒说。

  对于梦想这个词,刘小磊有时会感到难过。

  “这么多年,音乐什么都没给我带来,就一直唱一直弹。这条路挺难,多少人在这条路上挣扎,有时候自己想想挺难受的。但是我就想唱歌。”

  而郝志喜有时也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只是与大部分人一样,干活拿着可怜的工资。“真找不到自己,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是大多数工人的困惑。”

  他说,如果找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为它去奋斗,活得更充实、热情。

  “北京,它是它,我是我。”刘小磊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场打工者春晚之后,他要回一趟老家,之后再重新找工作,五一假期又得回乡收麦子。

  他的孩子已经1岁6个多月了,他曾经想过,自己是不是也一起做公益,但最终还是没和家人说,因为担心不被理解。“其实我一直深埋着这种想法,因为可以帮助别人。”

  刘小磊这么多年来的愿望一直是“以后有个地儿唱歌就行了”。他也想过,如果不适合,就不坚持了。他结了婚,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只有过年才能回家,“都是为了生存。”

  他看到,“城乡融合”的障碍,是教育、医疗等制度设下的门槛,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

  “有的城市人觉得,农村人就是来‘给干活的’,我觉得这很糟糕,应该一视同仁。其实,你在这个城市生活,并不了解为你服务的人。我觉得这需要促进互相的理解,最起码要看到,才能促进融合。打工者春晚就希望起到这样的社会作用,能够让政府、市民、大学生、媒体看到工人的想法和真实情感。”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词:农民工,舞台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