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教授开公司无需再“偷着干”
1月4日,石家庄银河微波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为某航天器研发的重要组件。记者陈腾飞 摄 “大学教授到底能不能带着成果去创办公司?”“职务发明赚了钱算谁的?”“企业分红教授能不能拿?”对于我省许多专家教授而言,一身本领,却不敢“下海试水”,就是因为在这几个问题上存有顾虑。 “与需求脱节的论文屡见不鲜,有含金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体制和机制阻碍了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释放。”省委党校教授张敏认为,唯有打破身份、利益分配和创业门槛这些壁垒,才能让创新回归市场。 2013年岁尾,由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9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实施办法》出台。可以期待,2014年有望成为我省科技人员充满希望的“创业元年”。 打破身份尴尬离岗创业,保留3年身份 “高校教师或者是科研人员搞副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采访中,一位教授表示,创业之所以“不敢见光”,还是怕学校发现。“虽然大部分高校对于教授创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较起真儿来,还真不符合有关政策。” 也有一些教授表示,虽然很佩服辞职下海并最终成就事业的同事,但由于创业风险较高,成功个例难以形成群体效应。“一旦创业失败,教授的身份也丢了,连条退路都没有。” 我省新政策就此规定,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科技人员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科技人员要求离岗创业,除从事的科研项目不可间断或涉及国家秘密等不便离岗的情况外,所在单位应予支持并签订相关协议,报同级人社部门备案,实行另册管理,期限为3年。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符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的可正常申报晋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3年期满后,重返原单位的,工资连续计算。 “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实现产业化、走向市场,才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科技人员最大的顾虑是创业失败怎么办,还担心创业是否会影响其职称的评定等现实问题。”张敏认为,新政的出台很好地解决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科学家和企业家有共同的一个理想:通过技术产业化实现自我价值。而要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资本的有机结合。”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梁金生还认为,教授坐上“老板桌”,不仅将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力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对于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也大有裨益。“不仅科研项目实施有了载体,学生实习实训也有了基地。” 提前“偷着”干起来的教授更有感慨。王惠东,我省某大学教师,现为石家庄市金诺信市场调查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来办企业偷偷摸摸的,名不正言不顺,现在好了,不但得到了正式的认可,而且国家鼓励我们出来创办实业,这是对我们实业兴国抱负的最大肯定。” “3年缓冲期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王惠东认为,3年时间,就能看出一个小企业的创业成败。这次的政策中给予创业人员3年的市场探索期较为科学,既给了创业者保护,又为其提供了足够的打拼时间。 |
关键词:创业,科技人员,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