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韩寒之父韩仁均或通过校友为韩寒开启成功之路 |
韩寒之父韩仁均对文学有着特殊的迷恋,不但自己是写作的好手,还曾给自己起笔名“韩寒”。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韩寒的语文功底也十分了得。此后,韩仁均为韩寒报名“新概念作文大赛”。为比赛出题者名为李其纲,李其纲又恰恰是韩仁均的大学同学,而令韩寒踏上成功之路的《杯中窥人》,恰是李其纲在“单独考场”条件下的“临场命题”。 …[详细] |
|
|
|
“知识分子”本义:有坚定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人 |
在围绕“韩三篇”的争论中,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所谓的划分为各种派别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英译,叫做intelligentsia, 词源出于俄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据俄国学者别尔嘉耶夫的说法,俄语中的“知识分子”就是指那种未必具有高深专业知识但却坚执思想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一群人。俄国农民学开创者佛图那托夫甚至说:“知识分子”甚至不一定要受大学教育,只要完成高中学业便足够了,与农民打成一片的精神要比高等教育更为重要。这即是说,“知识分子”原来并不包括工程师之类的技术专家,所以,从词的起源来看,“知识分子”指的就是今天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当下,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几乎都对如何拯救、改变中国抱有很高的热情。 …[详细] |
|
|
|
中国人心目中“脊梁”往往是殉道者形象 |
另一方面上,舶来词“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士”、“君子”非常相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知识分子”现代意义的形象,就是士人的祖师爷孔子。孔子不就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人吗?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为兴复周道在列国之间被赶来赶去,最惨时曾“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被人讥讽为丧家狗的模样。但孔子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直到死前获麟,还一副悲怆伤感的殉道者形象。 自此以后,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们往往就是这样,以抗争不屈死节为荣,汉末党人、明末东林党人获得了历史上的最高声誉。知识分子要想获得美誉,几乎无一不染上悲怆色彩,如此方为“真脊梁”。清季被送上断头台的谭嗣同被万人敬仰,变节保皇的康有为则被讥为小人。 …[详细] |
|
|
|
|
|
|
|
|
人们需要大勇大仁的殉道者 |
一个社会的变革,需要有人去推动。但谁去推动呢?推动者不仅要承担风险,而且社会一旦进步,就是所有被压迫者都能受益,包括那些什么都没有付出的庸人甚至助纣为虐的小人,也就是说你承担了风险,还要让众人分享果实。所以社会的推动者不仅不能懦弱,而且不能狭隘,不仅要大勇,而且要大仁,这就是殉道者的品质。 …[详细] |
|
|
|
然而大勇大仁者不常有,投机者却常有 |
被人们寄予希望的并不只是韩寒,在人们眼里,那些在网上持批判态度的名人(有的干脆就是靠批判成名)都是甘地哈维尔的后备力量。人们这样想:你替我们出头,我们给你美名。 然而名人也有自己的算盘:你给我的美名我收了,但是我还不能牺牲自己为你出头。所以一些名人其实是给自己画了一条界线,我批判的很激烈,足以换取你的赞美,但越过安全界限的话不说、事不做。 这种算盘已经越来越显露,以至于宋祖德这样的娱界大炮也改行加入批判阵营,希望赶上投机的末班车。 …[详细] |
|
|
|
韩寒恰恰是不愿做投机者 |
但随着自身不断地成长,个性独特的韩寒并不愿意由着自己迎合民意。从2008年替莎朗·斯通说话,反对抵制法国货、抵制家乐福就可以看出,即便是最大的民意思潮“民族主义”,韩寒也是敢于触碰的。而在对钱云会案仔细研究过后,韩寒写下《需要真相还是需要符合需要的真相》,对反体制的民意也发出了挑战。与此相对的是,李承鹏在2008年写下的是《CNN患了口蹄疫吗——致美国CNN的一封信》,钱云会事件时写的是《车轮滚滚,几多头颅凋零》。韩寒声称,事实就是事实,激进右派为迎合民意只需要“符合他们需要的真相”,这是他所不能赞同的。经此事件,韩寒的看法慢慢有了改变,他甚至得出结论,“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民”。 …[详细] |
|
|
|
|
|
|
|
|
理论重要,但实践才是根本 |
实际上,无论李承鹏还是韩寒,其“转型”都存在多种可能,有可能是商业利益的需要(投机),也有可能是个人认知的变动(如同韩寒在2011年底所说所写一样),亦不排除路金波策划的可能。但是文章作者如果把其它可能性统统忽视,只保留对自己最有利(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某种可能性,就在逻辑上存在“选择性提示”的漏洞。 …[详细] |
|
|
|
韩寒的理论不成熟,也该批评 |
韩寒说自己不但看书,而且看得肯定比普通老百姓多,这应该是真的。然而要想把“革命”、“民主”说清楚,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指出了“韩三篇”表现出的知识储备不足和逻辑能力欠缺,都对。从理论角度来说,“韩三篇”确实让人失望。不过韩寒也从来没说自己是学问大家,所以本就不该抱太大期望。 …[详细] |
|
|
|
然而大勇大仁者往往也不是理论高手 |
拿哈维尔来说,他作为深受卡夫卡式后现代思想影响的剧作家,很难说对自由主义理论有多少热情,甚至他(如同甘地等人一样)的某些言论与如今一些所谓左派愤青也不无形似。然而没有人否认他就是大勇大仁的代表。实际上,推动社会变革固然需要理论指导,但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多深刻的道理。好比媒体推动社会进步,仅仅能做到“说真话”就行,这有什么高深道理? …[详细] |
|
|
|
|
|
|
|
|
韩寒也许会是个优秀的实践者 |
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达成目的。韩寒不愿意采取翻天覆地的手段,但他承诺会有所作为。实际上他已经有所作为,包括办刊等等。如果你认为韩寒采取的方式过于温吞而让你失望的话,那也只能说你有一个太高的期望,而不能怪韩寒做得不够。如果韩寒以自己的方式做得很好,那么他仍是一个优秀的实践者,值得尊敬和赞美。 …[详细] |
|
|
|
不能站在今天的平台揣度过去 |
如果韩寒的成功之路真的是按设计好的方式走出来的,那么这个设计堪称完美。 这就让人想到了希区柯克的另一部电影《电话谋杀案》,这部电影有一段精彩的对白: 玛戈·玛丽·温德斯:你真的相信完美的谋杀吗? 马克·霍立德(小说家):恩,是的,绝对是这样。在纸上,确实是这样的。我想我能够,唔,谋划一个比大多数人更好的谋杀,但我怀疑我能否实施它。 托尼·温德斯:哦?为什么不能? 马克·霍立德:因为在小说里事情通常都是按照作者想要发展的方向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事情总是如此。 …[详细] |
|
|
|
韩寒有这样一种能力,牵动社会神经 |
所谓“中国不同层次文化”,很可能就是指文人学者的层次,和完全没有学术背景的韩寒的层次罢了。
近年来,韩寒虽然总是会卷入这些“博弈”之中,但却越来越懂得采取轻描淡写的方式处理。其可贵之处,也许就是何仁勇总结的那八个字:公共立场,独立发言。不针对任何一方,也不故意选择立场。环球时报称,这或许是由于“韩寒的年龄在增长,做了父亲,阅历也在增加,他的思想维度会逐渐增多,增厚。”且中外历史上绝大多数成功的作家,都“不允许自己成为只是某一部分人的‘代言人’,他们拒绝一个固定的立场,只遵从现实和心底深处的呼唤。”目前的中国舆论场也正亟待“打破‘政治站队’的那一套,撕毁各种标签,尽可能还知识分子一个开展理性辩论的环境。”
按说,韩寒高中辍学,他甚至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杂文虽多,言语虽犀利,但也从来没有被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但是韩寒却有这样一种能力,牵动社会神经的能力。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