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姐”来帮忙
心里特自豪
“稀饭姐”李碧珍说,当听到灾区同胞端着稀饭转身离开前那一句“谢谢”时,心里特别高兴和自豪,干起活来也特别有精神。
“女儿长大了在家能够自理,丈夫也很支持我到灾区来服务。”李碧珍说,天下同胞都是一家人,发生大灾大难就应该互帮互助。
“稀饭哥”低调不愿被报道
蒲东山家有年迈的父母及6岁的儿子,都没在芦山灾区居住。震后,大伙儿得知蒲东山在当志愿者赈灾,都挺支持他。
采访过程中,蒲东山不愿主动介绍,都是问一句答一句,至少5次向记者强调“这些都是些小事,不足报道”,让记者多报道冒着危险搜救群众、抢修道路的救援队。
22日,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一名志愿者正向排队的灾区民众盛稀饭、掺开水。与其他志愿者不同,他是从自己家里背来大米、锅灶,从地震发生当天中午开始,就在现场煮好稀饭后为灾区同胞提供服务,到昨天已为灾区同胞煮了60锅稀饭,灾区群众都亲切称他为“稀饭哥”。
“稀饭哥”蒲东山是芦山县一所中学的食堂管理人,地震中头部受了点轻伤,至今还贴着创可贴。看到逃出来的群众没有吃的,蒲东山就从家里扛了一袋大米和一些青菜,还背了两口大锅、炉灶来到芦山县体育馆准备赈灾。
万事俱备,他突然发现没有水!这稀饭可怎么煮啊?地震后县城内断水,他在县城逛了一大圈也未找到适合煮饭的水,后来,他想起家里还有矿泉水,于是赶紧返回家抱来煮稀饭。
蒲东山算是灾区最快最早提供食物的志愿者。“第一天大概煮了30锅,因为救灾物资还来得少;第二天就少些,煮了20锅;今天第三天了,已经煮了10锅……”他在这个敞亮的“厨房”里忙碌着,毫无怨言。
另外还有两男四女共6人,跟蒲东山一起忙前忙后。这是蒲东山的亲朋好友闻听蒲东山在赈灾,都从成都跑来帮忙。大伙儿称呼蒲东山为“稀饭哥”,熬稀饭的女士们自然成了“稀饭姐”。
“考虑到受灾群众住在帐篷里,白天本来就要喝水,晚上不方便上厕所,所以早上和中午煮的稀饭要清一点,晚上煮的要干一些。”蒲东山的服务可谓细致入微。他说,如果煮白米稀饭,吃起来乏味,于是专门买了青菜、绿豆、胡豆等一起煮。
“煮一锅稀饭要用十四五斤大米,这些大米都是我屋头的库存粮,供应几天没问题。”蒲东山说。(记者 杨富 摄影 陈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