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7N9并不是“新病毒”,但首次发现它能传染给人类 |
禽流感病毒的发现已有百余年。这类病毒大多在鸡的世界猖獗,极少能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如H5N1、H9N2、H7N2等),是禽所带病毒直接通过人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处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由动物传播给人的传染病。这次的H7N9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病毒,2008年6月14号,它在西班牙的一只小水鸭的样本中被发现。而它在中国感染了人,证明H7N9也是少数能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之一。 …[详细] |
|
|
|
老传染病进化、新传染病产生是自然规律 |
人类和传染病在进化史上是一直共存的。同人类一样,传染病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在这种变化中,必然会出现前所未见的疾病。那么,疾病进化到底有多快?
以流感病毒为例,它们会不断产生变异,病毒不但会根据宿主的状况和生存环境实现自我进化,还可以和其他病毒交换基因并进行重配,产生新亚型。而这一切都可以仅仅发生在它8小时的自我复制周期内。按照《纽约时报》援引医学界人士的说法,在100升海水中就可能含有10万种不同的细菌和病毒。传染病的种类之所以如此繁杂,就是因为病毒和细菌进化和变异的速度很快。
虽然进化的速率有差别,但非典和新型流感的出现都是基于类似的规律,从“人不能感染”变异进化为“人可以感染”。 …[详细] |
|
|
|
H7N9病毒来自黄浦江死猪的可能性不大 |
禽流感病毒产生于禽类,可以感染人类,那它能感染猪吗?答案是可以。在欧洲的猪群中就发现过禽源H1N1和H1N2毒株;1989年间,还有学者从另一种哺乳动物——马中分离到禽源H3N8流感病毒。
所以就有这样一种假设,H7N9先感染了猪,在猪体内发生重组,使这种病毒能在人群中增殖和传播——曾经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有这样的特征。之所以要这样假设,是因为最近的黄浦江死猪事件,人们怀疑H7N9来自这些死猪。
然而死猪出发地在浙江嘉兴,截至目前,出发地都还没有发现H7N9感染患者,检测部门抽查留存的死猪样本也仅只检出过猪圆环病毒。根据农业部兽医局的要求,上海市动物疾控中心昨天对近期打捞上来的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抽检的34份留存样品,进行了禽流感通用引物检测,也未发现禽流感病毒。
另外,此前H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猪中仅分离出过一株,N9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猪病例还未见报道, 所以从概率的角度看,H7N9来自这些死猪的可能性也不大。 …[详细] |
|
|
|
|
|
|
|
|
新型传染病产生是全球现象 |
传染病的进化、新传染病产生是全球存在的,并非哪个国家可以躲掉的。仅以禽流感为例,从1993年至今,在全球范围内,瑞典、荷兰、意大利、美国、墨西哥和中国分别产生了不同亚型的新病毒,而疾病爆发的国家更多。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在这样的人口数和国土面积下,假使新型传染病产生不受其它因素干扰随机分布,中国“中枪”的几率也是相当大的。 …[详细] |
|
|
|
非典和不少新型流感源发于中国也不奇怪 |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在这样的人口数和国土面积下,假使新型传染病产生不受其它因素干扰随机分布,中国“中枪”的几率也是相当大的。
当然,即使不是疾病的起源国,也不一定能幸免,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传染病源发于哪个国家都有可能造成全球大流行。“人员、商品和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迅速流动是疾病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国际卫生教授乔纳森·M·曼如是评价当今全球传染病的蔓延趋势。 …[详细] |
|
|
|
中国“人畜混居”和“出售活禽”等习惯也是新型传染病爆发的推手 |
全球范围看,城市化和畜牧业的工业化的确加剧了新病毒的产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发布的研究报告就指出大规模畜牧业生产意味着家禽家畜活动空间减少,而当病毒感染发生时,家禽家畜在狭窄的空间内被反复感染,使得病毒变异机会大大增加。同理,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复感染的现象。而在中国,这一问题还有一些特殊的“推手” 。根据中国科学院博士刘夙的看法,甲型流感病毒要想快速重组变异,需要在禽、猪和人之间来回传播。而传统人畜混居和出售活禽的经营方式正为这种重组变异提供了最佳机会。他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好几次世界范围的甲型流感都起源于中国以及和中国有类似生活习惯的亚洲国家的原因。
畜牧业工业化规模生产对现今人类社会是必须的,其中病毒变异机会大增只能算是必须接受的代价。但相较于规模化养殖的难以避免,“人畜混居” 和“出售活禽” 这些习惯显然是可以改善的。 …[详细] |
|
|
|
|
|
|
|
|
如果能完全排除人际传播的可能,疫情就不会大面积扩散 |
据科普作家方舟子介绍:“流感病毒通过和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感染细胞。人细胞和鸟类细胞上的受体并不相同,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分别只和相对应的受体结合,因此人流感病毒通常不能感染鸟类,禽流感病毒通常也不能感染人,只有在很偶然或发生变异的情况下才会传染给人。如果再发生变异,就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详细] |
|
|
|
但相较于恐慌程度,非典等新型传染病,感染人数和致死数并不高 |
传染病如此繁杂,为了使得预防有的放矢,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规定了需要呈报监控的法定传染病种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危害程度,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截止2009年中国大陆的法定传染病共有39种(中国香港47种需要呈报,中国台湾超过40种),其中甲类传染病危害最高,丙类最低。而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些新型疾病都属于乙类传染病。法定乙类的定义其实就表明了这些新型传染病并不如想象的可怕,数据也是证实了这点,这些疾病的感染人数和致死数也都不是很高。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截止到2013年4月5日,中国大陆地区,确诊的甲流病例有12098个,死亡病例有648个。即便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在北京、中国广东及香港地区肆虐,在全球各地广泛扩散的情况下,全球造成发病者也只有8000余人,近800人死亡。而这两种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和,也不如中国肺结核一年的致死人数。(补充一点,此次的H7N9致死率看上去很高,但由于样本太小,且发现的感染人数多为严重感染者,并不具备统计意义) …[详细] |
|
|
|
相比于这些新型传染病,很多更危险的“老病”却较少被关注 |
再看另一组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报告,2012年,全国共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76例,死亡1人。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216856例,死亡16720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及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55%,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38%,其中狂犬病的致死人数和发病人数比更是接近100%。而在2012年,甲型H1N1,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和非典的致死人数则分别为3,1,0。
可见相对于新型传染病,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老病”造成的死亡和损失更大,但这些“老病”却较少引起如非典那样轰动性的关注。对此,不少专业人士都在反思,清华医院王仲医生的看法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他认为:“SARS的防控方法并不可取。在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几千人发病的传染病就让大家如此恐慌(以至于谈病毒、谈传染色变),让经济如此损失,是不是代价有点大?”此外,方舟子、土摩托等一批科普作家也持同样的看法。 …[详细] |
|
|
|
|
|
|
|
|
|
联系我们 |
电话:0311——87117144
邮箱:zhaopeng@vip.hebei.com.cn
出品:今日聚焦栏目
责编:燕锐
如果您有好的话题或建议,可以联系我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