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一件件民生“小事”,虽然看起来零零碎碎,甚至微不足道,却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一头连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局,是构成国家“大事”的“骨架”。如果这些民生“小事”解决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就无法保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无从谈起。
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从儿童视力到食品安全……凡是事涉民生福祉,就是“实实在在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看似“小事”的民生问题,作出一次又一次的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解决之道并作出强力部署,彰显了对人民真切质朴的情感和对待工作真抓实干的品格。从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关切和连续不断的部署中,让我们看到的是情系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作于细”而“成其大”的治国方略,是党的初心和民心的心心相印。
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谋幸福、谋复兴,其实就建立在改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民生“小事”之中,体现在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守初心,就要从这些民生“小事”做起;担使命,就要把这些民生“小事”做实做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离得近、感受得到。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件件民生“小事”的时时关切,牵挂于心,源自初心、系着民心、凸显恒心,不仅见证了深爱人民、服务人民的信念追求,也给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带来启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更不能“悬在空中”“停在路上”“锁在抽屉”里,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都要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情绪,真正把民生“小事”做出温度、做出水平来。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身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想、要干,但事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小事”“琐碎事”也不能忽视。一个连小事都抓不好、办不成的干部,抓大事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民生“小事”最能检验初心、党性、作风和情怀,在这一点上必须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如果民生“小事”解决不好,即便拥有再多的高楼大厦、再宽的马路、再大的广场,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更得不到群众的拥戴。
像抓“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儿童视力、食品安全一样,要把民生“小事”做出温度、做出水平,喊口号没有用,说大话没有用,等靠要更没有用。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扣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天接着一天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开空头支票,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切实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处理好,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利民的事更利民,便民的事更便民,惠民的事更惠民,才能把初心融入民心,在解决民生“小事”中践行初心使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在追梦路上努力奔跑,行稳致远。(南方网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