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司机乘客现身说法,TA们为何逃离滴滴?

来源: 汽车头条app  
2018-05-23 13:20:44
分享:

  突如其来的空姐乘滴滴遇害事件,随着凶手尸体确认、滴滴官方发布整改公告正式进入了尾声。

  事发以来,不仅吃瓜群众关注,交通部等政府部门更表示了极强烈的关心。一篇《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的评论文章直指网约车平台公司侵害司机与乘客利益,措辞可谓十分严厉。

  而作为被忽略的“人民”中的一员,近来成为众矢之的司机们仿佛落入了一个更加尴尬的“背锅”境地,本应同样是受害者(除了凶手外)的他们不仅没能获得关怀,还被当成杀人犯的同僚,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不过,对于司机们来说,这种程度的烦恼只是小事,“获得感”的缺失更多来自平台。对于滴滴这个他们赖以获得收入的平台,他们有着比乘客更多的熟悉与不满,当这种不满逐渐累积,一些司机们也就踏上了逃离滴滴的路。

  正在逃离的滴滴司机

  “麻烦您取消一下滴滴这边订单,帮我在嘀嗒上面下个单吧。”

  这句话来自一位滴滴平台上注册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不久前,小编与同事一同打车前往一个会议地点时,甫一上车便收到了司机这样的请求。惊讶之余,身为一名汽车编辑,自然要刨根问底寻找原因。而面对这一问题,司机则显得格外淡定:“现在我们开出租的早就都用嘀嗒接单了。”

  通过出租车司机的一番“吐槽”,小编发现,在王师傅及其同事的心中,对于滴滴平台的不满其实早已由来已久。随着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对快车、专车等业务模块的倾斜也让出租车司机们感到不快。“(我认为)滴滴暗改机制,逼着用户叫快车。”王师傅直言。

  在另一场采访中,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自小编一上车的第一句话就是“就因为这两天拒了两个单,我等了40分钟,没给我一个好单子。”刷分,刷排名,成了司机每日的一个心结。在滴滴高强度的管制政策下,即使遇到行程不尽合理的订单,司机也基本只能“自认倒霉”。

  在谈及是否有逃离滴滴的打算时,张师傅则主动表示:“原来是专门跑滴滴的,现在我们基本都有两三个软件,同时刷。”同时,为了防止滴滴察觉,谨慎的张师傅专门准备了另一个手机来运行别的打车软件。

  “滴滴真正搅乱了中国打车市场,现在你看那些路上穿白衬衫的,有几个不是拉活的?”在另一位出租车司机付师傅的眼中,滴滴对于出租车行业背负着“原罪”,蛋糕做大了1倍,吃蛋糕的人多了10倍。在付师傅二十余年的出租车生涯中,更加令他怀念的是网约车出现以前的日子。

  除此之外,诸如抢单机制带来的同行间恶意竞争、提现机制由2小时变为24小时等一系列对司机的不利体制也让诸位滴滴司机感到心累。在以王师傅、张师傅等为代表的滴滴出租车车主眼中,滴滴对于出租车业务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合理的政策,与其他业务模块相比,还有着边缘化的趋势。而以嘀嗒出行为代表的新生平台则让他们找回了当初与滴滴“蜜月期”的感觉:自由接单、接单奖励……在双重对比下,司机们的“出逃”也就不难理解。

  同样的倾向不止在出租车模块。当小编询问两位注册成为快车司机的朋友近况时,发现两位都一致表示“现在不怎么接单了”,与此同时,其中一位也表达出了对美团等其他新平台较强烈的兴趣倾向。

  快车司机们想要逃离的原因又与出租车司机不尽相同。除了同样不满20%的抽成之外,对用户评价和与之挂钩的派单模式更是大倒苦水:“人家给你一个差评,你之后就接不到好单子了。”派单模式下,滴滴将根据司机们的星级评价来优先分配“好”订单,而星级评价不够高的司机们则会更多地收到诸如两三公里外的“差”订单。

  基于这样的机制,快车司机们的滴滴人生越来越像著名科幻惊悚剧《黑镜》某集中描绘的未来世界,甚至更加压抑。“乘客可以随便评价你,你拿人家没办法,你又没法评价。”

  快车司机们的尴尬还来自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网约车市场,大部分快车司机并非专职营运司机,他们用来注册的车辆也往往缺少国家要求的“三证”(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这让他们在身份上实质成为了“黑车”,随时面临被交通部门处罚的风险。

  另一方面,兼职且缺乏培训的快车司机们在心理上也更难融入“专职服务人员”这样的一种身份,服务意识的缺乏让他们在与乘客的接触中往往产生更多的摩擦与不快,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目前正成为众矢之的的顺风车司机们反而表现得更加“佛系”。根本原因是他们对于平台的粘度比出租车、快车司机要小很多。“不靠这个赚钱,也就是赚回点油钱,顺便有人聊聊天”,一位顺风车车主说。

  不过,较为宽松的平台审核与运营机制也让顺风车模块最终成为了酿成惨案的温床,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顺风车需要另外的驱动力,而这一驱动往往就是社交。笔者认识的一位卡宴顺风车车主直言:“出去拉顺风车就是为了遇见漂亮妹子”,这种新鲜感成为了他们不惜成本开“顺风车”的动力。

  而在此次空姐遇害事件产生后,这些顺风车车主的热情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乘客眼中的滴滴:初心难觅

  在司机们的眼中,滴滴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将司机当上帝”的平台,乘客才是目前滴滴“最疼爱的人”。然而,在乘客眼中,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曾经持有滴滴黑金卡的重度用户——某移动新媒体公司高管杨先生对于滴滴平台近两年对乘客态度的转变颇有感触。在他看来,如今的滴滴平台在乘客服务上也有着“五宗罪”。

  第一,对于乘客的投诉,近年来的滴滴态度已然愈发冷淡。在遭遇滴滴出租车司机数次无理拒单之后,杨先生选择向滴滴投诉。然而,这样的投诉结果却是石沉大海。“这真的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这说明滴滴本身丧失了用户运营的基本机制。”

  第二,在多次打车前往机场的过程中,杨先生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从小区打车去机场时,来接他的竟然数次都是同一司机。经过打听后他得知,原来,在滴滴出租车司机中流传着一种“作弊软件”,通过这种抢单软件,某些司机可以轻易垄断跑机场这样的“好订单”。这样的事实令作为乘客的杨先生感到颇为不适:“这是一个挺严重的违背市场竞争规律的问题,并且让我觉得滴滴平台内部管理太过混乱”。

  而在小编随后的调查中发现,这种作弊抢单软件所形成的灰色产业链在数年前就已经被媒体曝光过,很显然,在曝光之后,这一现象依然在滴滴平台上屡禁不止。

  第三,与滴滴司机们相似的是,滴滴对于乘客也同样出台了一套“打分机制”,这套打分机制决定了乘客能否顺利打到不会被拒单、距离近、司机星级高的优质订单。而杨先生发现,这套打分机制的算法却十分不合理:“如果你两个星期不打车,信用分就会下降很多。”也就是说,本应是综合评估乘客素质与安全性的打分系统,成了滴滴“绑架”乘客多用其平台打车的工具,这样的逻辑显然是不公平的。

  第四,也许是出于维护秩序的考虑,滴滴在推出打赏功能之后又取消了这一功能。在杨先生的实际体验中,他认为这种加价接车的行为是有必要存在的。取消这一功能则为乘客在某些特殊时刻与情况下打车造成了困难。

  第五,在乘坐滴滴出租车的过程中,杨先生发现某些出租车司机竟有多个滴滴账号,在不同账号接到订单时,某些司机往往会派与订单显示不符的车辆与司机前来。这样一来,乘客的安全性保障就完全无从谈起了。

  在聆听杨先生对滴滴出行的吐槽时,有许多方面都让小编不由得跟着点头。总结下来,滴滴平台在司机与用户的管理上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出自两个根源:一方面,在平台做大之后,相应的服务体系没有跟上,无法有效倾听司机与乘客的投诉,也就丧失了自我检查改善的最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商业利益最大化,也让滴滴无形中缩减了对司机与乘客权益的保障。

  “其实不是嘀嗒平台做的多好,而是本应正常的商业逻辑,滴滴却忘记了初心。”在彻底卸载滴滴打车之后,杨先生这样总结道。

  逃离滴滴,就能幸福么?

  生活还要继续。选择离开滴滴后,司机们总归要有下个落脚点。据笔者观察,那些逃离滴滴的司机们主要流向了三个方向。

  离开网约车行业

  这类司机多见于快车与顺风车车主,对于他们来说,成为网约车司机本来就只算是一份兼职,对这份工作的粘性不强,因而在发觉从中获得的利益要小于付出时,他们无需付出太多成本即可抽离,回归原本的生活。

  这种逃离方式尽管是最潇洒的,事实上依然包含着些许“被离开”的无奈。

  2.回归“传统”方式

  在滴滴平台屡屡受挫后,一些出租车司机选择回归传统,上街边趴活。在一些人情关系较密切的小城市,司机们还会建立数百人的微信群,随时沟通交换“资源”,用群体的力量搭建属于自己的“平台”。

  不过,这样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愈发格格不入,离开规范化的管理与大数据支持后,司机们的权益事实上不增反减。

  3.转投其他新平台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滴滴这头独角兽称霸网约车的日子里,无数新的商家也从未放弃对这块大饼的虎视眈眈。嘀嗒、美团等一众新平台的崛起也让很多滴滴司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而这也是滴滴司机们流动的最大方向。

  然而,当稍微深入了解一下新平台们的“套路”时,你就会发现依然是滴滴曾经用过的老招数:疯狂注入资金,以福利和补贴吸引司机。那么,当红利褪去后,这些司机们又该如何自处呢?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因此,在小编看来,新平台的涌现固然能够对滴滴加以刺激,通过形成竞争给网约车司机们带来更多的利好,但这并不是给司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的根本方法。一个滴滴倒下了,下一个平台未必能够做得比它更好。单一企业理应解决自身问题,但根本问题的解决还应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操作。只有相关部门在制度层面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引导,为网约车提供一个更加健康透明的环境,才是对司机们权益更加根本的保障。

关键词:滴滴,逃离责任编辑:吴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