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富安新村故事多
富安新村新民居。记者李遥贡宪云摄 3年前,涞源县土安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如今,土安村乡亲们过得咋样?端午节前,记者来到他们的新家富安新村—— 土安村是涞源县烟煤洞乡东北部的一个深山村,距县城40多公里,位于海拔1300多米的山上,“出行靠步走、吃水靠人担、东西靠肩背、种地靠天收”。 全村343户、1026口人,散居在37个自然村里,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2014年3月,土安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成了涞源县第一批搬迁村。 一晃三年多了,搬出大山的土安村乡亲们过得咋样?端午节前,记者来到他们的新家——富安新村,在这里听到的、看到的让人感慨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三个故事。 张大姐“上班”第一天 5月24日14时许,在富安新村富安服装加工厂,54岁的张淑格坐在缝纫机前,麻利地踩动踏板,布料在针板上快速地挪动。 张淑格已经上岗一年半了,采访中,她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起她“上班”的第一天。 2015年12月6日,这日子张淑格一辈子也忘不了。当天早早出门的她又欢喜又揪心。 喜的是上班的事有了着落;忧的是虽然自己针线活儿还算麻利,可学习用缝纫机才几天,也不知能不能干好。 临出门,丈夫王海田叮嘱:“好好干,别给咱山里人丢脸。” 从家到厂子步行只有不到1分钟的路,可她却走了十来分钟。故意走慢点,是想把培训老师讲的做领、贴袋、钉扣等工序,以及手把手教的缝纫过程都细想一遍。 车间里已来了十多位工友,有男有女,都是中老年人,脸上都挂着同样紧张的神情。 这天上午,她工作起来格外卖力,或许因为技术不熟练,或许因为太想干好反而过于拘谨,几个小时才缝纫了十来件衣服。快到晌午了,张淑格一抬头,看到大伙儿没一个人有想下班的意思。 这一天,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加班”,上下午都多干了半小时才陆续回家。 “对山里妇女来说,过去就是在家种田、带孩子、养老人。这是我们很多人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所以我们都很稀罕。”张大姐说。当晚,她久久不能入眠,想起白天不理想的“战果”,心里默默念叨,“明天定要干得更好。”忽然,她推了推身边的丈夫:“明早八点上班,俺干事没卡过点儿,你记得叫醒俺。” 服装厂是土安村搬出大山后的第一个扶贫项目。村委会主任张国立告诉我们,为了“拔穷根”,土安村曾经苦苦寻觅致富产业。 流转土地搞高效农业?不行。 “那些地五步一块、三垄一条,就像草帽、手绢一样高高挂在山上,我们叫它‘手绢田’‘草帽田’;跑水、跑土、跑肥,又叫‘三跑地’,靠天吃饭,种一葫芦打一瓢。哪有外地人要啊。” 发展畜牧业、乡村游……都试了,但都不行。涞源县有关部门多次进村调研,最后的结论是:“要想脱贫,这村不搬不行。” 按照国家“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采取政府补贴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2014年3月,土安村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并选择县城附近的涞源镇冯村组建新村。第二年4月,新村落成,水电路配套齐全,村民陆续搬迁入住。首批搬迁的有89户、340人。 由于紧邻县城、就业岗位较多,很多人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张淑格的丈夫在县城当建筑工,儿子开大车搞运输,儿媳在商场做售货员。但张淑格找工作却耽搁了几个月,年龄大、身体弱,又没有一技之长,工作不好找。 这年10月,县里投资16万元购置了缝纫机等设备,租赁民房100平方米,免费帮土安村搬迁村民建起了服装加工厂。经过培训,20名50岁以上的村民当上了技术工。 为找到稳定的产品销路,烟煤洞乡党委副书记刘旺往白沟、高碑店、容城跑了好多趟,最后与高碑店帮衣坊服装有限公司谈拢,由其负责包销产品。“我们还将扩大工厂生产规模,在新村北侧新建2000平方米的厂房,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刘旺说。 目前,土安村人均年收入已由2013年不足2000元提高到2900元,其中搬迁村民人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 “张大厨”有了用武地 52岁的张国宾一搬进新家,就觉得“过日子的钱可能不够用了”。 搬家那天,他和媳妇雇了一辆三轮车,将老家能用的家当都运了过来。花半天赶路,又花半天收拾,天快黑了他才跟媳妇瘫坐在软绵绵的沙发上,细细打量这70多平方米新家的角角落落。 “钱紧着花吧,先交水电费,吃饭啥的就拿玉米凑合。”两口子一边啃着带来的玉米饼,一边商量。口袋里仅有几百元钱,他们的心情有些沉重。 玉米饼还没啃完,张国立就上门了。“为找活儿发愁呢?别急,乡里说要给搬迁户征集一批就业岗位,估计很快能下来。” “好事啊!不过我们不能‘干等着’,而要‘干着等’,明儿我先去县城转一转,反正离得不远。”张国宾打定了主意。 比预想的顺利很多,张国宾夫妻俩很快就在县城找到了工作,一个在工地,一个在餐馆,虽然都是零工,可他们的心里踏实了。 在打零工时,张国宾发现,跟山里不同,这里的村子和人口集中,办红白事宴席的挺多,做这个生意应该不错。 过去,张国宾的厨艺在山上小有名气,谁家有个红白事,他都去帮忙烧菜,不过地广人稀,他并没有能大展手艺。 正好,南屯乡朱家庄村有户人家要办喜宴,他毛遂自荐找上门去,人家觉得价格挺公道,便欣然同意。20桌菜,张国宾精心准备,每道菜都美味可口,宾客赞不绝口。喜宴结束,他就拿回1000元钱酬劳。 闻讯的刘旺带着几个乡村干部找到张国宾。“办‘流动饭店’食品安全最重要,要按规定备案。”刘旺拿出一份食品安全协议书,跟张国宾细细讲解各类注意事项。张国宾当场签了,“我知道这事的轻重”。 此后,他跟媳妇雇了一辆三轮车,自带锅灶碗盆,四处奔波,为周边村民红白事提供宴席上门服务。 一传十,十传百,张国宾的“流动饭店”名气日盛,人们都称他“张大厨”。 5月24日,我们见到张国宾时,他正在家里为一场农村婚宴做准备。四喜丸子、蛋卷肉、青椒羊肚、拔丝红薯、白菜豆腐……“农村婚宴讲究经济实惠,同时不失面子,我得好好琢磨。” “‘流动饭店’越来越火,现在一年能轻松赚四万多元。”张国宾说,“要不是那时勇敢搬出来,要不是那次毛遂自荐,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王秋儿成亲啦 去年秋天,搬迁村民王秋儿发出的喜帖,成了一件令全村人高兴的事儿。 王秋儿在老村住土坯房,以养羊为生,日子一直过得不景气,年过半百了也没成家。村里老人们对大龄未婚青年常说一句话:“赶紧想办法,不然就是下一个王秋儿。” 谁也没想到,搬进新家1年多的王秋儿,竟然娶上媳妇啦! 办喜事那天,王秋儿在屋里屋外贴上了大红喜字;搭棚做饭,杀鸡杀鸭,摆了十桌。喜宴大厨就是张国宾。 走进王秋儿独门独院的新家,3间房,六十多平方米,采光很好。“有自来水,有暖气,既敞亮、又舒适。搬过来后,居住条件好了,打工收入也不低,这一相亲就成了。”王秋儿说,经人介绍,他跟新村周边村的李叔平见了面,双方都看着顺眼,处了一段时间就决定在一起过了。 5月25日,为直观体验一下老村和新村的不同,张国立开车带着我们去土安老村走了一趟。我们提出自己开车,张国立没答应,“挺危险”。 4米多宽的柏油路,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深沟,弯多坡陡,步步惊心。走了一个多小时,车子在一个转弯处停下了。张国立指着前方绵延山岭中隐约可见的民宅说,那就是土安老村,从东到西有27公里,光是走山路就得大半天。 换成一条石子路,坡更陡,弯更急,我们的心一直悬着。颠簸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土安老村。沿着沙土路走上去,看到王秋儿的老房子孤零零地立在山坡上。房子上面,薄薄的瓦片破了几块。低矮昏黑的屋里,土墙破败,还裂了一个碗大的口子。 “老村没卫生室,村民看病拿药得走10公里山路到乡卫生院。没有幼儿园,过去有一个小学,现在也没有了。老村和新村,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我们想起王秋儿的话。 后记 从涞源县扶贫办获悉,“十三五”期间,县里将把47.5%的贫困人口2.7万多人,加上同步搬迁的1.6万多人一并搬出深山,这是涞源县历史上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去年,该县按照移民小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思路,首批建设了县城、白石山、南道神、塔崖驿、卜荷5个安置片区,搬迁贫困人口2501户、6747人,计划今年6月底前完成安置。 2014年,给土安老村修建移民新区时,原定名叫“土安新村”,可村民们不同意,他们一起商议起了个名字——“富安新村”,县里很支持,并给新村挂了牌。 |
关键词:砥砺奋进的五年,富安新村,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