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财神”——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下)
李保国驾车下乡休息时,爱人郭素萍在督促他服药。河北日报田瑞夫摄 又到岗底村。 新春佳节前,内丘县岗底村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一些农户门前贴上了新对联,挂起了红灯笼。 “来,先尝尝我们的苹果。”刚下车,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就热情地招呼我们。苹果上有一个绿色的二维码标签,手机轻轻一扫,就可以知道是哪个果园生产的,各个生产工序时间、操作人等信息一目了然。“这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标准化。为这,李保国老师花了9年时间。”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创新才有源头活水,教学才会有的放矢。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建立起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层层叠叠的绕山梯田,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大大小小的蓄水塘坝……1月28日,记者随李保国来到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 “这得益于李老师的山区造田技术体系。”园区负责人刘海涛介绍,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采用现代工程机械联合作业,造地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李保国的探索之路异常艰辛。上世纪80年代,他们整地所用的炸药得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原料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有一次,引爆的炸药未按时爆炸,李保国上前查看时突然发生爆炸,幸运的是,他只是被崩了个大跟头。 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汇流到沟中。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 山绿了,可老百姓的贫穷面貌并没有改变。一天,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向李保国求助:“我们村的板栗树产量一年不如一年,还都挂在枝梢上。这可是每家的‘摇钱树’,你能不能给治治。”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桑蚕专业出身的李保国愣是用三年时间研究出“双枝更新修剪法”,产量比原来翻了两番。 就在李保国受到前南峪村民普遍赞誉的时候,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内丘县岗底村。“当时,很多村民和同事都不理解。”李保国说,他们觉得岗底种植的是苹果不是板栗,去那里得重新开始,而且如果不成功还坏了名声。 1997年,李保国来到了岗底村。他用了9年时间,建立了苹果乔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树形,开发出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现在,富岗苹果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岗底村苹果成了气候,李保国又一次转移“战场”,选择了当时贫穷落后的临城县凤凰岭。10年间,这里由寸草不生的乱石岗变成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所产薄皮核桃为国内独一份,市场供不应求。许多世代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此而一甩“穷帽”。 “有人说大学老师整天在下面跑是不务正业,其实我觉得搞农业研究的人不往下面跑才是不务正业。”李保国动情地说,在生产一线才能发现真正的研究课题。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水分。他们就进行了枝条伤流规律研究,结果发现在春天发芽前的20天内修剪伤害最小。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写进了教材,还在全国推广。 去年,李保国又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我们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幼苗的目标。” 把课堂设在地头上 “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能够专心干一件事。”李保国说,在获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之前,他并没获过什么“大奖”,可他从没有过放弃科研的念头,相反更多的是乐在其中。“干自己喜欢的事,没必要在意身外的名和利。” 因为痴迷科研,李保国也付出了很多。在前南峪做课题时,他的妻子郭素萍也是主要成员之一。不得已,他们把年迈的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也接到村里。“我们的课题叫小流域的立体开发,所以好多村民都管我儿子叫‘小流域’。”直到儿子该上小学了,李保国才把他们送回保定。后来他在内丘县岗底村扎根9年,期间又把儿子接到内丘县读高中。 李保国的儿子李东奇对记者说:“小时候我一直觉得我爸对学生比对我好。” 学农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村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已经毕业的,看到哪个学生生活上有困难,李保国都会主动帮一把。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是李保国带过的一名本科生,去年她打算在临城县城买房,李保国从别的学生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专门给她带过去几万块钱。“你先拿着,不够了再和我说。” 然而,在学习和科研上,李保国对学生的严厉和认真却是全校出名。“李老师要求我们,哪里不明白可以随便问,但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粗心大意不当回事。”陈利英说,2008年夏天一直不下雨,核桃树旱得都打蔫了。李老师让她取样做核桃的耐旱性研究。可后来,她把数据分析的事给忘了,结果遭到李老师的严厉批评。 “当时我都被训哭了。”事情过去很多年,陈利英才理解了李保国的良苦用心,“李老师主要是觉得太可惜,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实验机会,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 李保国的硕士和博士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在校3年的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2013年他的一个林学专业硕士生因为前期不认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2014级硕士生郭芳的学术小论文,一个月里先后修改了3遍…… “作为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李保国58岁了,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已十来年,爬山慢了,上树也不利索了,却依然坚持在教学和科研一线。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卢振启说:“李老师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 教学更要接“地气”。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让他主讲的课生动、形象,实践性强,很受学生们的喜爱。 “我是平原长大的,之前连核桃树都没见过,李老师就手把手地教,让我喜欢上了种核桃。”陈利英说,许多李老师教过的学生因此爱上了农业,像陈利英这样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至少有100多人。 |
关键词:李保国,科技财神,河北农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