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消失的老天津年俗

来源: 今晚报 作者: 2015-02-08 20:36:4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当下人们愈发感受“年味越来越淡”,想当年老天津人过了腊八就开始进入“忙年状态”,年俗是一个接一个,从腊月二十三能一直忙到正月十五。而随着生活的富足,观念的转变,现在的人们逐渐化繁为简,甚至很多年轻的小两口在家做个卫生就当迎年了。都有哪些年俗逐渐被我们忘了?这些年俗为何不知不觉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几近消失的老天津年俗

  除夕要留隔年饭

  老天津人管“隔年饭”又叫“接年饭”,特指的是大年三十那天蒸熟的米饭,从中盛出一碗来不吃,留着转天再吃。因为过了三十就是大年初一,所以留下这碗饭跨年再吃以求新的一年里能天天吃饱饭,不断了口粮,讨个“年年有余粮”的彩头。

  早年间物资匮乏,能顿顿吃个饱饭就算是那一辈人最大的愿望。虽然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不至于挨饿了,但棒子面、高粱米饭等粗粮成了那一代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白面、大米在那个年代是稀罕粮食,大部分时间只能吃些难以下咽的粗粮。即便如今倡导为了养生健康多吃粗粮,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摇着脑袋说:“几十年前就吃够了。”

  在那个年代,这个隔年饭可不是吃不了剩下的,而是提前盛出来的。因为以当时普通家庭条件,一家少则四五口人,多则八九口人,要全指着吃米饭这类细粮吃饱了是很难实现的,即便是年节,细粮也得掺着粗粮吃,才能吃饱。所以米饭如果不提前盛出来,那没准就吃光了。

  现如今,生活越来越富足,有的人剩菜剩饭都懒得吃,吃不了的饭菜甚至直接倒了,温饱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大部分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咱们现在过年许的愿,已经渐渐成了“招财进宝”、“财源广进”,而“吃饱穿暖”的愿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当减肥已经成了人们的口头语,又还有谁会留出一碗米饭以求来年能吃个饱饭?

  我们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感到欣喜和幸福,但同时我们也为老年俗与时代脱节而逐渐离我们远去而怀念和遗憾。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人们已经无暇去置办和准备一个又一个的年俗,当“二十四扫房子”成了钟点工的活儿,当“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九蒸馒头”成了开盒即食的饭馆外卖,也难怪人们会说“年味越来越淡了”。

  拜年大礼送盆花

  所谓盆花,就是盆栽花卉,有石榴花、迎春花、一品红、倒坐金钟等等,盆花是那时过年不可缺少的春节礼品。

  过去盆花算是老天津人拜年的大礼了,整盆栽种的鲜花,可谓之“花树”。拜年时,有的人是一手提着两盒桂顺斋的西点,一手抱着盆花,收礼人接过盆花,无不喜笑颜开,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祝福,盆花是一个带来春天气息的物件,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植物,自然就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那时因为条件所限,买来的盆花,虽叫盆花,却不能保证都有花开,多是绿叶为主,并未到开花的季节。在老百姓日常生活里,平安和好收成,是头等大事,看见春天就看见了一年的开始,一年的希望。有时想一想那时老百姓的需求真是不多,安宁的生活、充满希望的日子,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一盆普通的盆花就会让这一家人觉得有了奔头。以前的盆花,重在意,而不在量,哪怕就这么一小盆,足矣承载对生活的热爱和愿望。

  而如今过年亲朋间送植物类的礼物,发财树、摇钱树成为了“能拿得出手”的首选,就算“礼轻情意重”点,送的也多是富贵竹之类的,已经很少有送盆花了。此外,鲜花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金贵,现在满大街都是鲜花店,动辄几十几百朵的大花捧都司空见惯,小小的盆花也就再也算不上拜年的“大礼”了。

  三十儿不让倒垃圾

  天津人还有一个老习俗,三十不扫地。在过去有老人的家庭,每当大年三十这天,天刚一黑,老人就会把地扫帚和炕扫帚暂时收起来,就怕有勤快人拿起扫帚去扫地、扫炕。为什么怕扫地扫炕呢?在人们看来,一年中三十这天最重要,所谓一时分两年,子时是从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一个时辰是跨了两年,留下过去的财富,这是在那个时候人们心里非常重要的。

  这天晚上吃的干鲜果品,剥的花生、瓜子各种皮,都扔在地上,不能扫,不但不扫,出来进去还要踩它们,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这又是一个习俗,叫做踩岁(碎)。踩岁的意思是把一切不顺、不好都踩碎了,盼来年一切顺利。而且这一晚上的垃圾更是不能倒,倒了就等于“倒财”,也是老人们非常忌讳的。所以地要等初一早晨,天亮了才可以扫,扫完了把垃圾都聚一块,这才出门去倒。

  三十全家团圆正是人最多最易把地面弄脏的时候,现如今人们都讲干净了,看不得脏,恨不得过会儿就清洁一次地面,哪还能等到转天?自然这一年俗就渐渐消失了。

  包饺子换新盖帘板

  天津人爱吃馅食,什么饺子、合子、包子等,百吃不厌,到了过年更是连吃上几天。尤其是饺子,在旧时可谓富足的象征,早年间物资不充沛的时候,很多家庭一年到头才能在过年时吃上这一顿饺子,而且还不能管够,都是数着个数包的。

  即便到了后来一年能吃上几顿饺子了,天津人依然最注重大年三十的这顿饺子。馅好面白、皮薄馅大的饺子包得了往哪放?就在盖帘板儿上撒点干面粉,把饺子摆成行或摆成圈。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大年三十这天的饺子,也必须得放在新盖帘板儿上,再在上面插上朵红纸石榴花,这才有年味儿。盖帘板儿大中小号各不相同,盖面盆、摆饺子等,用途不一。更大号的则多当水缸盖用,很是轻便。细高粱杆是制作盖帘板儿的最好材料,所以盖帘板儿堪称“绿色环保”炊具。

  天津人爱干净,每到春节前,许多人家喜欢把用了一年的旧箅子、破掸子等一概处理掉,蒸年糕、扫房得用新的,也应了“辞旧迎新顺顺当当”那句老话,因此,以前每年一进腊月,居住在静海、宜兴埠一带的农民便进城售卖盖帘板儿等杂货,所以那阵子是小贩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做日用杂品生意的商贩,天津卫俗称“杂货挑子”,他们东街西巷地吆喝不停,这也成了很多人记忆中“年味”的一部分。

  按说生活越来越富足了,以前过年还换盖帘板儿,现在反而很少有家庭会在三十这天专门换个新的,怎么越活越回去了呢?现如今,饺子已是再家常不过的吃食,虽然三十的这顿饺子依然是过年的“重头戏”,但更多也只是形式上的一个传承,早已不像以前当珍馐一般来看待,所以这盖帘板儿自然也就没必要换个崭新的,能用就行了。

  这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当年也许人们还拿盖帘板儿当个物件,所以一年到头得换个新的才配得上三十儿这顿饺子。而如今,很多家庭为了省事,连三十儿的饺子都外面买速冻现成的,这盖帘板儿根本都用不上了,还何必非在这一天换个新的呢?

关键词:年俗,天津

责任编辑:刘江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