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年俗”少了点什么
新年里,拜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头戏,相比走亲访友上门拜年,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送祝福,如今似乎更加流行。 在微博上写一条祝福语,然后一口气“@”一群好友,好友就能在微博上收到你发出的拜年消息。微信则可以通过声音、文字、表情、图片传递新春祝福。不少手机应用软件也瞅准了“数字化年俗”,推出拜年产品。有一款贺卡软件,可以按照设定的时间,在新年钟声敲响时,一秒不差地自动向亲朋好友的信箱和社交网站发送电子贺年片。一些购物网站则推出多款“买年货”软件,集合了各省市的特色年货,扮演起网络导购的角色。如果觉得放鞭炮会影响环境,虚拟鞭炮或许是不错的替代品,安装了“鞭炮软件”的手机,只要上下摇晃,就能点燃爆竹和烟花,据说摇得越用力,烟花越好看。 有人打趣说,再过几年或许春联也不用写在纸上,而是在门的两边挂两块显示屏,时刻“刷新”春联。 这种“数字化年俗”的到来,使人感受到正处在一个技术的时代。这个技术的时代,不仅影响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影响到我们的精神,乃至我们的情感。 这让人想起一位文化学者的话:如今是一个高科技、低人文的时代。我们精神的、情感的东西,在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中,或被颠覆解构,或被抛弃遗失,或被遗忘、边缘化,或变质异化,我们常常容易陷于生命的困惑、情感的迷惘之中。 春节期间,很多人就或多或少产生这样的纠结:“短信、微博、微信,收到群发的拜年祝福,回还是不回?总觉得这一声‘春节好’,似乎缺了点什么。”各种“年俗软件”虽然很方便,却失去了实地买年货、拜年的许多乐趣,键盘鼠标的啪啪声,无法取代记忆中春节“热气腾腾”的嘈杂喧哗。 科技力量给人们提供了复制的功能,人们利用这种技术无数次你来我往无节制地复制、群发,但这些短信、微博、微信的内容,却大都同质化,枯竭的拜年创意,贫乏的祝福语言,冲淡了祝福的真情,少了心灵和心灵的交流,更缺乏精神情感的沟通,我们的思想、情感,正在被技术化、物质化、工具化。 语言是心灵里生长的东西。但我们的语言现实却是,高科技制造语言,网络流行语成为我们文化中的核心。高科技力量的强大,人文精神、文化心智的衰退,这是技术的时代取代美学的时代。 很多人之所以被“数字化年俗”所左右,甚至纠结于是否要回复群发问候,正是由于技术突破了空间限制,却制造了情感隔膜。“春节的年味来自面对面地情感交流,拜年的‘仪式感’并非一句问候语,而是小到一家人吃团圆饭,大到一个国家集体看春晚的心态和氛围”,“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人们更需要多见见面多说说话。技术可以模拟交流的形式,却无法取代情感互动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今天,层出不穷的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以深刻影响,我们并不是不需要高科技,相反人类有许多领域需要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会塑造我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我们应该谋求科技和我们精神、情感的平衡发展,或让科技成为文化创造的条件和源泉,让科技为我们的文化服务,为我们的精神、心智、情感服务,而不是让它们扼杀我们的文化冲动,禁锢我们的激情,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萎缩,使我们不再是丰富的、自由的和富有创造性的。 |
关键词:传统,数字化年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