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公车、司机队伍怎么办这两大难题仍待解决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2014年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条上多了一项新内容——交通补贴,中央层面的公车改革终于在《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的时间节点交上了一份答卷。但面对公车改革在中央层面仅完成第一步,公车如何处理、司机如何分流等问题还未落地;而地方层面的公车改革进程参差不齐。 按照车改“路线图”,地方车改大幕全面开启,部分省份已经拿出推进时间表。 在推动公车改革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看来,这样的举措大胆而符合潮流。车改意义何在,还有哪些难题亟待破解?昨日,本报记者对话叶青。 车改最大意义 在于减少财政支出 记者:总体来看,你如何评价此次的中央机关车改方案? 叶青:我觉得这次改革符合潮流,把原来很多单位自己办车队变成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车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市场化方式,也很大胆。此次方案已经出现了几个足以影响地方车改推行的内容,比如车补分为三等、车补直接进工资条等。 记者:你曾说过,车改的最大意义在于减少财政支出。 叶青: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一个地级市的处级干部,为了他的车,一年可能就要花10万到15万,现在车改了,他可能一年才能拿到1万2千元,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节省的数字巨大。中国有700多万名干部,如果没有车改,一年仅公务出行得消耗约1000亿元。 记者:这背后是否也有破除公务员“特权”观念的考虑? 叶青:对,特别是公务员中的领导,特权更应该破除。有的公务员,觉得拥有公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现在就要把身份象征去掉,只发原来十分之一的车补。所以我说,车改就是要把这些“父母官”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不能因“车改” 降低工作积极性 记者:中央和国家机关的“车补”标准是按级别发放,事实上,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可能需求不同,有些公务员可能经常要下基层,如果补贴不合理,会不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叶青: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下基层可能是一个人,但也很可能是若干个人一起下去。假如5个人一起,其中一个人又有私车,另外的人不就不用花钱了,不就是很大的节约吗?如果5个人下基层,3个人有车,那就轮着来,“拼车”嘛。再说,不一定非要开车,有的地方有地铁、轻轨,比开车还方便。公务员不能因为“车改”降低工作积极性,对于这种懒政心理,要出台配套措施,凡是要求官员必须到场而没有到场的,要追究责任。 记者:贫困地区该怎么负担车改成本? 叶青:这个目前还没有政策。对贫困地区,我想它们的车补可能会相对低一点,因为他们原本的公车消耗就可能比别的地区低。一些贫困地区按照政策规定,可以增加50%的补贴,我觉得还是要“适可而止”。 原来的车补如何下降 是浙江面临的问题 记者:浙江是公车改革的先行地区,你怎么评价浙江之前的改革方案? 叶青:我一直很关注杭州和温州的车改情况,这两个地方各有特色,譬如温州把同样级别的单位分为三类,满足不同单位的不同需求,单位内部再分为三类,有的处长出去少,就扣掉10%,给出去多的增加10%,这种分类、微调相对来说比较合理,能避免很多问题;而杭州车改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说设立公车服务中心,明确划分车改区和非车改区等,我觉得都可以吸收到新一轮地方车改方案里去。 记者:你对浙江今后的公车改革有何建议? 叶青:浙江面临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原来的补贴怎么下降。我觉得没有讨论的余地,国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已经改的地方,过去多发的钱就算过去了,但是从宣布车改的那一天开始,一定要按照新的规定来。有些干部可能会有点抱怨,但是他们应该理解,这已经是“八项规定”提出的第三年了。 两大难题 仍待破解 记者:中央层面的公车封存和补贴发放工作完成后,车改还有哪些难题亟待解决? 叶青:一是现有公车怎么办,二是庞大的司机队伍怎么办。我认为现有公车一律要通过专业机构评估、拍卖来处理,一方面要公平公正公开,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要采用网络拍卖等方式,提高效率。同时,公车在等待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损耗,至少要半个月启动一次。对于司机队伍只能采用分类分流的方式,必要的财政代价是必需的。 公众也关心封存了的公车的去向,包括具体的封存标准,哪些公车被封存了,甚至被封存公车的具体数量、牌照号以及具体处理办法,都需要公开透明。这样可以方便公众监督,立信于民,也可以杜绝封存公车被违规悄悄“解封”的可能。 |
关键词:公车,司机队伍,车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