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枪“地沟油”缘于产业链发展失衡
台湾地区地沟油事件让“地沟油”这个食品行业顽疾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随着该事件影响的持续放大,如何杜绝地沟油上餐桌成了各大“躺枪”企业急于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不仅地沟油事件,近期发生的亨氏米粉铅超标事件、麦当劳供应商福喜过期肉事件等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游供应商出现问题。 多位食品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下游食品企业直接违规行为已经不多见,而对于上游食品供应商而言,问题依旧严重,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 地沟油顽疾如何医治? 根据早前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发布的统计数据称,涉案企业强冠公司生产及代工的劣质“全统香猪油”共出货给235家业者,制品再流向1012家下游业者,共波及1247家业者的208项产品。其中,味全、85度C等企业也在列。 随后,大陆又发现大量问题产品,上海已发现并下架问题食品约8700件(袋),厦门检验检疫局发现味全食品和盛香珍食品两品牌共4.9吨的食品涉及使用“强冠地沟油”。港澳地区也被波及,最新消息显示,香港383家食品店等下游商户,怀疑曾使用“强冠”的问题猪油。澳门受影响的商家也已超过了20家。 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地区,地沟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食品业难以根治的顽疾。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台湾地区的地沟油事件与大陆地沟油事件发生的本质相同,均是不法分子为了牟利而铤而走险,向企业或者商家出售地沟油。然而,大陆地沟油事件屡禁不止,从很大程度上看,还是存在执法不力和执法漏洞情况,违法成本不高以及对相关责任人没有深究,导致事件屡屡发生,执法机构应该严厉处罚相关企业或者单位。企业也应该以此为戒,加强质量监管,谨慎选取原材料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欧美等发达地区地沟油上餐桌几乎绝迹,这些地区又是如何管控地沟油的呢?其实不外乎做好三点:控制源头、严格处罚、重视回收。 事实上,这三点在国内也屡屡被提及,然而执行效果却存在较大差距。在“地沟油”回收、加工、制售等各环节,美英德等国均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强制餐饮企业与具备经营许可资质的回收企业签订合同,在源头上防止地沟油流入不法小商小贩手中。 而中国目前常见关于地沟油的政策主要是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对餐厨废弃物管理提出了意见,对餐厨废弃物的排放、回收、运输等内容提出了要求。可以看出,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地沟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上述意见并非法律、行政法规,也非部门规章,其内容的具体落实还需各地方政府细化为当地的规章制度。 在严格处罚方面,我国跟欧美相比同样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法律,餐厅不能把用过的餐厨废油直接倒入下水管道,或当普通垃圾扔掉。如果因为处置废油不当造成下水道堵塞等,餐厅会被处以高额罚款甚至被勒令停业,对于多次违规的餐厅,还将追究经营者的刑事责任。 而我国对相关涉事企业处罚标准仍然过低,这直接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低廉,影响法律的监管效果;此外,地沟油检测标准的不完善是执法部门难以掌握执法尺度的因素之一。 地沟油本身并非完全有害、无用的物质,经过合理的加工程序,地沟油完全可以变废为宝(如加工成生物燃料),但目前我国对餐厨业废弃油脂即地沟油原料的处理回收还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立法方面也存在空白,导致本应发挥“余热”的地沟油重新回到餐桌。 在地沟油回收方面,为让地沟油制成的再生能源顺利进入市场,国外不少政府还对加工企业进行扶持。 据日本关西小城市政府环境课尾原课长介绍,废油回收公司以1.5日元/升的价格从餐饮企业回收废油提炼成生物柴油,日本政府则以88日元/升的高价进行收购;美国则通过减征营业税来扶持市场,其标准是:以农产品生产的生物柴油为每加仑1美元,以其他原料如回收的废油生产的生物柴油为每加仑0.5美元。 然而,我国目前每年产生约330万吨废弃油脂,很大一部分没有充分合理回收。 供应链上下游发展不均衡 除了地沟油外,纵观近年来国内包括牛奶、肉食、蔬菜等多个行业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诸如亨氏米粉铅超标事件、麦当劳供应商福喜过期肉事件等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游供应商出问题。从下游末端生产企业而言,企业直接生产行为以及主观上基本没有违规。 然而,只要上游供应链出一点点问题,整条食品产业链都可能因此而崩溃,足见对上游供应商管控的重要性。因此,如何管控好上游供应商也成为当前各大食品企业急需重视的问题。 在目前中国食品产业环境下,下游产业末端的食品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监管,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一些产品合格手续的检查和验收。企业不仅要参与到对上游供应商的监管中,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料还要进行再检测,此外,下游企业还应尊重上游企业的利益,与上游企业形成良性的利益分成。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从福喜过期肉事件,以及多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来看,都是供应商出了问题。抛开政府、下游企业监管来看,是否存在最前端生产资料供应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利益分配比例过低的问题?事实上,由于食品行业竞争激烈,利润较低,产业末端的企业往往会通过对上游供应商压价,来降低成本,避免提价或者自身利润受损。虽然这样做并不违法,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整条产业链安全系数降低,上游供应商在利润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部分供应商铤而走险。 朱毅认为,无论是下游的生产企业还是上游的供应商,都是一条产业链上的利益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上下游企业应当形成良性的利益分配机制,平衡好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 事实上,在大陆,由于上游供应商企业在利益分配中长期处于劣势,上游供应商生产技术等方面普遍比较落后,加上政府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扶持、立法、监管等方面相较下游而言不够完善,加重了供应链上下游不均衡发展,最终导致整个食品产业链系统风险加大。 目前,有一些企业为了避免上游供应商出问题,自己进入上游体系,想要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朱毅指出,从专业分工角度来看,要做全产业链模式并不容易,企业要打通全产业链的过程就存在很多风险因素,其实,只要上下游企业形成良性合作机制,一样可以减少系统风险。 朱毅强调,上下游产业链不均衡发展只是从整个食品系统来看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在促进食品安全进步方面,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大众监督同样需要重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检测技术、监管体制、执法力度跟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很多人为因素让许多技术手段、规章制度失效。例如在食品可溯源方面,溯源信息必须保持真实,很多时候溯源信息不是真实的,存在“两本账”的问题,也给监管部门提出更高的挑战。 再比如在下游的企业对供应商的监管上,采用了飞行检查(不定时抽查)、让自身员工进入供应商生产流程进行监督,或者摄像头监控等一系列措施,最终还是存在问题。朱毅认为,企业这些措施出发点虽好,但最重要是要防止人为因素干扰,首先要防止内部腐败,因为堡垒最易从内部被攻破,如果内部员工腐败,很多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
关键词:地沟油,亨氏米粉,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