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发布 三地功能定位新意可期
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 “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京津冀区域的发展不如长三角、珠三角?学术界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京津冀地区的行政色彩太浓。”研讨会上,张文忠的一席话引来多方呼应。 “目前来看,京津冀过度行政化,珠三角过度市场化,而长三角是把两者结合较好的区域。”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叶裕民也谈到,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要靠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只有市场和政府良好互动才会减少矛盾。 报告认为,京津冀区域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对此,报告提出,伴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建设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唐山市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京津冀地区具备了良好的协同创新基础。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的模型应该是“一中心、两核、三带、多园区”,即形成中心引领、两核驱动、三带辐射、多园支撑和优势互补、对接产业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报告解释称,“一中心”指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两核”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高端研发和知识服务核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核心区;“三带”包括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沿海现代工业技术创新示范带和环京津绿色发展创新创业带;“多园区”是通过“一中心”的引领带动,发挥“两核”的辐射作用,围绕“三带”产业特色和资源布局,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基地。 在专家们的设想中,还有一个更具创新性的方案——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 “‘京津科技新干线’是指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到天津滨海新区的呈带状的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密集区。”李国平解释说。 “引擎论”是区域经济学一个重要原理。学者们认为,就像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引擎锁定在滨海新区一样,京津冀科技创新的引擎应落在这一条自西向东的带状区域上。 报告还对这一设想提出了更为细化的安排,包括北京、天津共同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同建设“京津科技创新示范区”,以及支持园区间创新合作、设立重大创新合作专项等。 协同创新机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如何使其尽快生效? 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组织协调体系的建设,即设立由三地主管领导组成的联合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快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并提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以发挥各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网络化治理结构。 |
关键词:京津冀,功能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