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赶考行]灵寿“最美县委大院”背后的故事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13 14:2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灵寿县城,要打听县委在哪儿,多数人都会简单明了地告诉你:“古城西路上的那几排平房就是。”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60年风雨沧桑,如今,这个“蜗居”着灵寿县委9个部门、160多名工作人员的县委大院,依旧本色不改:石板铺就的地基,青砖垒砌的墙体,用木头椽支撑、芦苇席和着黄泥做成的房顶……虽几经修缮,但房屋的主体结构始终没变。

  真的挤不出钱来改善办公条件吗?当然不是!只是“抠门儿”的历任县委把原本用于建设综合办公大楼的资金,一次次“大方”地用到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上。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才让灵寿县委大院成为百姓心中的“最美”。

  在灵寿,最好的楼房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对灵寿来说绝不是一句口号

  2008年以前,尹秀江最害怕的就是过冬天。时任灵寿县职教中心校长的他,每天晚上都要拎着一把大铁钩子,在校园里来回巡逻。

  铁钩子是用来钩窗户的。“那时候学校里没暖气,都是烧煤炉子。晚上风大点儿、冷点儿不怕,怕的是老师、学生中了煤气,那可就出大事了。”尹秀江感慨地说,“看到哪个宿舍的窗户关得严,都得给钩开一道缝。”

  让学校用上暖气,说起来容易,可对灵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来说,却处处作难。没钱,那就想办法挤!2008年,县里把原本用来建设综合办公大楼的1300万资金,全部用到了262所中小学校的供暖改造工程上,使全县2.3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彻底告别了煤炉取暖的生活。

  如今,已是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尹秀江,说到此事,打心眼里敬佩县委当年的决定。“在灵寿,最好的楼房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这一点不夸张。”尹秀江说。

  让尹秀江难忘的还有一件事。2006年,县职教中心申请晋升省级重点职教学校,可硬件不达标。为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时任县长批了100万元,让职教中心购买机械加工、畜牧加工、旅游烹饪等必需的设备。尹秀江找到当时的常务副县长要钱,常务副县长紧锁眉头盯着批示瞅了足足5分钟,然后说:“100万啊!上哪给你弄去?”话虽这么说,100万元还是“挤”给了职教中心。消息传出,有人对尹秀江说:“县领导们的车都破得不行了,不买车,给你们学校买设备,你真幸福啊。”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灵寿,教育水平已经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3年9月,灵寿县偏远山区5个乡镇的1100多名学生,搬进了灵寿二中刚刚建好的新校舍。而这,都得益于灵寿县2011年开展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投资超过8000万元,新、改、扩建7所山区中心学区小学,山区小学生寄宿比例达到了78.3%;新建1所城区寄宿制初中,可容纳3000名学生就读。当年的“黑屋子、土台子、煤炉子”,在校园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成为历史。

  “这比我原来的学校大得多,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老师差不多每节课都用,有时还放电影看,非常棒。”谈起新校园,家住南燕川乡北燕川村的朱春悦说。

  2013年,对灵寿中学教师付世亮来说同样意义重大。这一年,由他所带的毕业班高考成绩本一上线人数达到了30人,而一年前,全县本一上线人数还只是个位数。为此,县政府奖励了付世亮10万元。“从去年开始,我们县设立了150万元的县长教育特别奖,重奖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付世亮说。

  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灵寿县仅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就达到了2.218亿元,6年间教育投入增长比达到133%;2009年至2013年,连续5年被石家庄市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县”。

  近年来,灵寿县投入到民生事业上的资金逐年递增,仅在2013年,县财政投向民生事业资金就占到支出资金的83.94%。虽然“家底”不厚,但老百姓要花钱办的事不能耽误

  “早上喝了一大碗面片汤,还就着凉拌菠菜吃了块馒头,吃得不赖!”5月10日上午,在灵寿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敬老院里,来自三圣院乡白马岗村的刘喜军大爷,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我住的三人间,有暖气,有电扇,以前在家就我一个人,现在不怕冻着、饿着了。”

  2011年,灵寿县投资1650万元,将光荣院、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三院合一,建成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覆盖平原5个乡镇并辐射全县,刘喜军老人就是首批受益者之一。

  记者看到,在这间三人卧室里,每位老人的床头上方都安装了一台小挂扇。“老人的房间里,不适合安大吊扇。”县民政局副局长吕竹芹解释说,“老人们对冷热都敏感,夏天有的喜欢吹风,有的又怕太凉。换成单独的小挂扇,既满足了老人的需要,又不会相互影响。”

  虽然“家底”不厚,但老百姓要花钱办的事却不能耽误。“2013年,县财政支出11亿元,其中9.6亿元投向了民生事业,占支出资金的83.94%。”县长周雪军说。

  “2011年,县里打算新、改建村卫生室225所,经过测算,需投资1829.14万元,其中县财政要配套416.44万元,可是之前县财政已经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备配套了910万元,实在拿不出钱来。”回想起当时的难处,县卫生局副局长苏芳叹了口气。

  没钱,就得想办法!一次拿不出,就是分期付款,也要保证村卫生室建设工程顺利实施,让广大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能看好病”。一番努力,225所村卫生室如期完成,而416.44万元的县级配套资金,也已按合同要求于2013年底支付完毕。

  如今在灵寿县,县级医院有了接近省级医院水平的检查、治疗设备,卫生院配备了B超、心电图、血球计数仪等必需设备,医疗救治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7月1日,该县两家县级医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并在石家庄市率先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标志着该县实现了县、乡、村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2014年,全县新农合参合农民278086人,参合率达99.9%,居石家庄市第一。

  灵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还有7.6万贫困人口,帮助这些群众脱贫,关键是要找准一个好产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灵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还有7.6万贫困人口。面对这个现状,谁也不忍心花钱去盖办公楼呀!”县委书记宋存汉说,帮助这些群众脱贫,关键是要找准一个好产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灵寿县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分,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土壤多为沙壤质褐土,不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情况,都适合核桃的生长。经过多次考察调研,一个规划200平方公里,涉及9个乡镇、80%以上贫困人口的核桃基地建设项目,被县委提上了脱贫日程。按照规划,到2015年,将新增核桃种植面积30万亩。

  南燕川乡新湖社村是个水库移民村,有53户、187口人,2013年人均收入仅有2000元。在离村委会不远的一片山坡地上,记者见到了正在地里浇水的孙祥国,他指着周围一片半人高的核桃树说:“这些都是去年和前年栽下的,核桃树下面还种了花生。树坑是县里给挖的、树苗也是免费给的,省了我们不少钱,大伙儿积极性提起来了。”

  “去年,县里投资800余万元,用作5万亩核桃片区的挖坑和购置树苗的补助资金,并整合林业、水利、交通、农业等资金。只要符合政策,都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县扶贫办主任刘新强告诉记者。

  “我们村岗坡次地多,过去靠种粮食和红薯,只能凑合个温饱。”新湖社村党支部书记孙吉林说,现在县里有了核桃基地建设项目,新湖社村正好在规划的片区里,以后过上富裕日子也就有指望了。

  新湖社村大约有900亩土地,已经有95%的土地都栽上了核桃。“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核桃,多的十几亩,少的也有二三亩,只要管理到位,少说每亩四五千元的收入不成问题。”孙吉林告诉记者。

  截至2014年4月底,灵寿县核桃种植农户达到1.3万户,种植面积达23万亩,其中进入盛果期12.1万亩,年产量12000吨,产值2.3亿元。在灵寿,核桃树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关键词:赶考行,最美县委大院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燕赵都市网
责任编辑:李雪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