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河北>>聚焦河北

“还原”唐宋明清 香河匠人擅长制作古建筑模型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01 10:1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谢长青一边阅读古建筑书籍一边研究,耗时五年时间制作出来的仿雍和宫的中华牌楼。张泰源 摄

  谢长青为建筑院校制作的讲课模型。张泰源 摄

  长城网廊坊4月30日电(武香君 记者 刘振山)一双手、几件工具、若干木料,一颗痴心,经得起时光的雕刻,耐得住岁月的打磨,只为还原旧时亭台楼阁的风采。

  “我就是一个‘逆时代’的人,白天,骑着摩托车穿行在高楼大厦,晚上,走进工作室,我就回归唐宋明清,成为一个小木匠。”谈到自己制作的古建筑模型,香河县谢长青这样评价自己。

  从好奇到学徒

  谢长青出生于建筑世家,其曾祖父谢永明是香河一带有名的油漆彩画艺人,其祖父谢志友曾是廊坊建筑安装公司的技术工人,其父亲、伯父、叔父、大哥、五哥均从事建筑或者油漆彩画工作。在香河、大厂、三河、宝坻、武清一带,上了年纪的老手艺人都知道,县城里不少牌楼都是谢家人主持修建的。谢长青就是在各种木材的香味和锯木声中长大的。

  “6岁时,我去县城的火神庙玩,一进大殿,就被那种歇山顶和悬山顶吸引了。我觉得现在的建筑都太过简单,是‘千城一面’,一点过去的味道都没有。”16岁时,谢长青来到当时香河县淑阳镇建筑工程队当学徒,从这时起,他接下了祖辈父辈手中的手艺,开始了他近三十年的“古建筑之旅”。“那时师傅基本上不会教太多,我就在一旁看着,打打下手、刮刮料,如果遇到不懂的就只能买书看看。那时候县里没有古建筑的书籍,我就只能往北京跑。”

  从大牌楼到小模型

  上个世纪90年代,县城要重修一座牌楼,项目落在建筑工程队身上,这对于谢长青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主要做的是‘大木’,这其中最精细的一个构件就叫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成斗拱。斗拱把屋檐的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平衡稳定的作用。”工期结束后,因为制作精细,谢长青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而后几年,除了盖民房,谢长青很少接到古建筑的活。为了生计,他来到家具厂做起了古典家具。每当看到家里剩下的木料,他就觉得可惜。“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不能砸在手里,既然做不了大的,那就做模型。”于是,谢长青在厢房收拾出一间工作室,每天下班后就开始制作。“古建筑模型与实物建筑一摸一样,其中榫卯的规格、各个构件的放线与实体的规格尺度完全一样,斗拱的数量也要完全一致。”说着,谢长青向记者展示他制作出的一座缩小版的牌楼:“画图、下料、刮料、截段、打眼、开嘴、卷杀、净活、组装、雕刻、彩绘……这些工序一个也不能凑合,制作出来的构建要严丝合缝,完全靠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光这个小牌楼,我就用了半年的时间。”

  从“孤芳自赏”到“走出家门”

  做古建筑模型的人少,喜欢的人更少。对于谢长青来说,每天的制作更像是一场“孤芳自赏”的“自恋”。在这样的痴迷中,他与妻子历时五年,“还原”了北京雍和宫的中华牌楼,用掉300斤花梨木,制作出上万件构件,其中最大的有70多厘米,最小的只有5毫米。

  直到2013年,这种情况才被打破。“那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设计师找到了我,想让我做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斗拱共计6件,当作教学用具。整整四个月,我心情特别忐忑,做出来后,老所长只说了四个字:不可思议。”由于制作精细,每周五,谢长青都会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在那里收了三个徒弟,这其中还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外国人。这些看惯了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年轻人头一次被榫卯结构迷得如痴如醉。

  2009年2月,因制作工艺独特、细部装饰精美,汇集了建筑学、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艺术特点,他的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一次保护名录。如今,44岁的谢长青面临着传承的问题,儿子谢竞辉正在上大学,学的是建筑工程技术,偏重现代建筑,对于这个技艺,只能由谢长青一点点往里带。

  “要说现代建筑,外国人说了算,我们能拿出手的,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是一种责任,现在古代建筑正在复兴,我要担负起肩上的责任,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谢长青如是说。

关键词:古代,香河,匠人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长城网
责任编辑:赵若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