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新闻敲诈提供滋生的温床
近日,中宣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并通报一批媒体采编人员及假记者、假媒体的新闻敲诈典型案例,以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新闻敲诈蔓延的势头,进一步规范新闻传播秩序。 近年来,“假记者”成为一种流行病。新闻敲诈事件时有所闻,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假记者、假新闻、新闻敲诈何以猖獗?其中有什么奥妙?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主要是一些投机者抓住了人们信奉记者所拥有的“特权”的心理,把记者身份作为敲诈敛财的工具,进行欺骗甚至敲诈勒索。 有专家分析,新闻敲诈的屡禁不止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社会转型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媒体竞争激烈,可能会出现一味只追求利益的新闻;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企业违规经营、政府违法行为等问题也给新闻敲诈提供了可能。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天定认为,如今社会上假记者之所以猖獗,主要是因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缺位和不严谨。假记者现象固然可恶,但同时必须看到有个别持证的真记者不去做新闻,也在干着敲诈勒索、谋取经济利益的不法勾当。他认为,要彻底根治假记者现象,必须出台配套的新闻专业主义标准。也就是说,必须要求记者职业的唯一工作是新闻采访,凡是超出这个范畴的,都可视为职业违规。 这些分析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以为,社会对一些不良记者的行为听之任之也是假记者横行、新闻敲诈频发的根源。对社会阴暗面,有的记者不是去揭露曝光,而是期望“黑吃黑”,以曝光相要挟,趁机“敲”一把。有的地方分不清记者真假,在威胁之下,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骗子的敲诈就得逞了。曾经有过报道,在山西吕梁煤矿、土焦等行业,由于自身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假记者只能受其敲诈而不去举报。新闻敲诈之所以常常得手,是因为被勒索者屁股不干净,又没有正视污点的勇气,担心问题暴露,害怕媒体曝光,遇到记者“光临”,不论真假,都宁可花钱消灾,把盖子捂住。一位黑矿主说,他一年接待了多批记者,花了10多万元打发,虽然明知其中有假记者,也不愿举报,以免引火烧身,因小失大。这些不法经营者借权钱交易的不正之风,违规隐瞒事故,为假记者横行提供了活动空间。 新闻敲诈屡打屡现,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可见只要滋生违法行为的社会条件没有得到清除,假报刊、假记者还会不断冒出来。因此,在继续深入打假,狠狠打击假记者的同时,也要用力清除滋生新闻敲诈的土壤。 |
关键词:新闻敲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