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河北汽车制造或迎新局[图]
由市场主导,推动区域内企业合作 “在京津冀地区,以往承接产业链转移的效果并不理想。即便一些产业转移项目,也还未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我省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告诉记者,未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应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布局产业的作用。 大量数据表明,以“协作制造”为基础的产业运营失败率超过50%,产生这种困境的关键原因,是产业实体间的运营冲突导致协作效率低下。 张贵告诉记者,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根本原因是企业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工所形成的合作。“在整个长三角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外资驱动的发展,大的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企业,它的产业链比较长,同时在产业内部有一些功能性分布,比如总部、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不同的环节在空间上是由企业来主导和布局的。” “长三角可以借鉴给京津冀的经验,就是要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企业主体来推动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合作,使一体化的行为和结果有市场根基。政府推动可能只能起到加速的作用,根本在于市场的主导。”张贵补充道,但这不代表政府无所作为。 “这几年,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汽车工业发展布局图。比如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天津市环城四区以及河北的沧州、廊坊是汽车零部件和配件企业的主要集聚区,而汽车修理企业则倾向于在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天津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的唐山和石家庄等。”在全国人大代表、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看来,这样的布局总体符合城市发展需要,但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不利于多中心的网络式城市群发展,虽然周边其他城市有着资源禀赋优势,但汽车产业的集聚经济效益尚不显著。 刘明忠认为,从产业的空间片段化角度考虑,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优化不同层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加强不同城市的联系和优势互补,促进汽车制造业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分工专业化与协作一体化,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建立更为高效的都市圈发展模式。 张贵认为,这就是政府这只手应该起到的作用。“政府关注的是怎样进行引导。需要规划城市的功能定位,比如北京,应该制止新的制造业进到城里来,可以引导到北京周边地区去。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工一旦完成,想让京津冀不一体化都困难。否则一体化很难落实到企业层面。” |
关键词:汽车制造,转移,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