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圆梦与“赶考”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晋 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行程,始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历史节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历程,由两大目标导引前行。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个目标的递进,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行程。1949年的“进京赶考”,恰恰处于两个目标的衔接之处,处于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建设,从打碎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历史转折关头。在这样的关头,如何看待我们的未来行程,毛泽东说得非常清楚。他说:革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换言之,我们党此时只是完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上篇”,或者说只是写了一出长剧的“序幕”,要谱写好中国梦的“下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出“长剧”,那将是更为艰巨的奋斗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将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所以,没有“赶考”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有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进军。 那么,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赶考”路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1949年的“进京赶考”之所以能够留下深沉的历史回响,关键在于它强烈的“赶考”意识背后蕴含着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准备“赶考”的时候,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担心。他担心有的党员干部在胜利面前骄傲起来,不愿再艰苦奋斗而脱离群众,因此提出“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他担心有的党员干部被糖衣炮弹打倒,蜕化变质,提出“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西柏坡精神,也是一种我们要永远坚持和发扬的“赶考”精神。正如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所总结的那样:“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6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辱民族复兴的使命,牢记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奋斗在“赶考”路上,进而创造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等,汇聚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还概括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概括,既揭示了我们党在建设年代的“赶考”精神,又昭示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阶段所应该具有的精神风貌。从“赶考”起点到建设年代,从建设年代到改革时期,我们在“赶考”路上的精神风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河北省充分利用西柏坡精神发源地的资源优势,以“中国梦·赶考行”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举措。其中,河北省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报国为民、实干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这四种精神,事实上就是“赶考”路上,结合新的现实对西柏坡精神的发扬光大。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党面临的“赶考”始终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现中国梦的艰巨性,决定了“赶考”的不容易;实现中国梦的长期性,决定了“赶考”的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在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的时候,在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越来越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接下来的“赶考行”,是不好走的;交出好的答卷,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更加不容易了。这里面,无非是“赶考行”三个字。一个是“赶”,就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对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所面临的考验要有紧迫感;一个是“考”,就是要以敬畏之心,回应历史和人民对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烈期待;一个是“行”,就是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梦成于道,梦成于干。 |
关键词:赶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