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基层:“一根针”穿起“千条线”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14-03-18 09:26:4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管理与服务强治理“问题总出现在能力之外”

  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身处党和政府工作第一线。从联系群众来说,又是“本身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因此工作总处在“管理”与“服务”的纠结之中。

  杨:万宁干部就让一颗小小槟榔折腾得不轻。2013年9月以来,因为农民用土法烘烤槟榔,污染空气,万宁一到夜晚就笼罩在槟榔烟中。网络上一片打击取缔声,政府也推出了补贴政策希望能推广先进的环保烘干技术。可农民有自己的辛酸,2013年连遭台风、价格暴跌打击,槟榔增收无望;而土法烘焙的槟榔价格稍高一点,但需求量又有限,谁又会花几万元去买一个环保的烘干机呢。复杂的民生困境,让基层干部多了些优柔寡断,少了些快刀斩乱麻。

  于:这样考量很常见。郊区近1/3的面积是森林,防火任务重。把秸秆还田,既减少火灾隐患,也能培肥地力,但为此一亩地要掏50元,农民不愿干,财政又不富裕:十多万亩地,要花500多万元。区里领导调研后决定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引导农民将与林带接壤的300米到500米范围内的秸秆还田,只花了100多万元就基本消除了一大隐患。

  汪:基层工作不易,还在于干部群众之间的信任困境: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群众认可,反被误认为是别有所图的瞎折腾。

  邓:一厢情愿换不来发展。肥东县委书记杨宏星认为,基层工作好不好做,关键是看群众信任不信任我们的干部。决策过程透明、执行过程中干部没有私心杂念,群众就会配合我们的工作、信任我们的干部。他实名开微博,坚持每天把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晒到网上。

  于:建立信任,把好事办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对处于执行环节的干部来讲,要真正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多辛苦,用诚心、耐心与群众多做沟通解释工作。

  杨:替民做主,百姓并不一定买账。万宁的一个村子拆迁,相关企业把安置区建成了一个看起来相当不错的小镇,但建房之前也没有同村民商量,完全是北方的模式,没有当地人喜欢的通透和采光,大家都不愿意搬迁。

  汪:时代变了,老百姓的要求更高了,简单一句“法规政策不允许”未必有说服力,光凭着一股干劲横冲直撞也行不通了。既要讲政策,又要讲策略,既要说道理,也要讲感情。

  禹:在一些征地、拆迁工作中,基层干部可谓是说尽了千言万语,想尽了千方百计,不知认下了多少“表叔”“表婶”,才完成了“天下第一难”的协调任务。

  杨:“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当辛苦”,基层干部的这种觉悟,让人感佩。每次台风来,都通过政府平台发出不许出海的通知,可是总有些渔民不听,觉得风头浪尾好捕鱼,可以多收些鱼。每次都有渔船被困在海上,总有基层干部被问责。表面看受了“夹板气”,但也让更多的干部多了份临渊履冰的精细和严谨,尽最大可能避免百姓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于:基层事情具体,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站,没有闪躲空间。任务来了,再难也得干成,并努力干好。但现实生活中,一旦政策偏离实际情况,落实起来就会很难。

  汪:“问题总出现在能力之外”,东乡县一位镇党委书记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基层权力和责任与压力之间的落差。有时上级要求基层就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但基层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化解手段。

  禹:“行政执法在上,责任追究在下”,是乡镇干部普遍的困惑。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加尊重实际、尊重规律,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邓:全新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不断变化的群众需求,也把基层干部的工作推到了“聚光灯和放大镜”下,息事宁人的“无为而治”不行,“一卡一罚、一抓一关”了事更不行。打造基层工作的“升级版”,对广大基层干部在素质、能力、作风等方面实现新提升的要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工资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