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国际

日本人在华地图:数据证明日本人并未逃离中国

来源: 新华社  
2013-12-24 11:36:54
分享:

  吸引人的二线城市

  而在那些迎来越来越多日本人的二线城市,日本人正在形成新的聚集区。

  从全球范围看,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日本人增加了120.44%;紧随其后的就是苏州,达到46.52%。另外,越南的胡志明市和河内市均增速较高,分别达到28.31%和24.47%。

  台北市是减幅最大的城市,达到35.29%;其次是菲律宾的马尼拉,减少了31.62%;大连位居第三,在那里的日本人减少了20.57%。

  日本大使馆相关人士对此向本刊解释说,“苏州等地对日本展开的招商引资工作是比较成功的。从结果来看,这些地方的日本公司和工厂特别多,比如苏州的制造业比较多。”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外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张勇则认为,苏州离上海比较近,各种日货如日常用品、食品等在当地随手都可以买到,生活便利,同时当地的政策比较灵活。这非常适合想要脱离上海大城市压力的日本人。

  而且,这些中小城市政治氛围比较淡,和北京等大城市截然不同。

  “大连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年日本侵略东北的时候,把大连作为一个窗口,包括“满铁”调查部等都设在大连,此外它还是一个港口城市。”王屏向《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这种历史因素导致大连存在许多日本人,但很难对未来产生影响。

  “二线城市正吸引大批日本人集中居住。”张勇认为,这些城市拥有鲜明的优势:一方面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园区,如电子、微电子等在日本比较成熟的产业。“虽然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在日本国内有所下降,但是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可转移的产业。”另一方面,它们对外企有一些相对优惠的政策,日企选择在这些城市发展也有运输成本上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洛杉矶拥有的日本人最多,但是其中有2.8万人拥有永久居留权。这样,从3个月以上的长期居留者数量来看,上海其实是全球第一,达到5.72万人。杭州、苏州、无锡以及天津等长期居留者的增长幅度分别在47.85%和20.09%之间。

  从上一个增长周期2006年至2008年的数据来看,上海的日本人数量稳定地排在洛杉矶和纽约之后。香港当时位置比较靠前,特别是2006年、2007年均在第五的位置,人数最高时期达到2.72万人。

  该时间段,北京则在第13位到15位之间,人数最高时为1.2万余人;苏州、大连、广州、深圳等同样是日本人长期居留较多的城市;山东青岛则在前50位之列,人数最多时有3200余人。

  在更早的2003年时间段,有2.62万名日本人的香港在全球排第三,上海当时只有1.57万名日本人而排在第10位,台北排在第15位有8924名日本人。此外的前50个城市中,中国城市还有北京和大连,分别有7130和2002名日本人居留。当时中国以6.4万人排在美国、巴西之后。

  1997年的统计数据中,香港有2.45万日本人,台湾有1.36万日本人;香港在城市排名第五,台北第13位;上海和北京分别在第23位和25位,人数分别是5161和4827。

  “我觉得‘机遇论’是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来中国的一种支撑,这说明人的流动是朝着有更多机会的一方,不管是工作机会还是财富机会。”张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本世纪初,日本国内一直在探讨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最终,大多数人认可了前者,就是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是机遇而不是挑战。但仍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在这方面还是存在威胁的。

  无统计支持的“逃离论”

  显然,日本人聚集在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和城市。目前,中国包括日本独资以及合资企业在内的日系企业达到3.2万多家(包括台湾地区),也是拥有日本企业最多的国家。

  负责海外日本人管理的日本在外公馆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总领事馆统计上报了有2.11万家企业,其区域包括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

  日本驻华大使馆的统计则只有2367家企业,但包括北京、天津、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湖北、湖南、青海、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等省区市。

  在其他领馆中,青岛总领事馆统计有2666家企业,统计区域为山东省;广州总领事馆有2144家企业,统计区域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沈阳总领事馆驻大连办事处有1180家企业;区域包括香港和澳门的香港总领事馆统计区域有624家企业;重庆总领事馆统计有610家企业,统计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沈阳总领事馆统计的有366家企业,包括大连之外的东北三省。

  台湾地区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统计有888家日系企业,交流协会高雄事务所则统计有253家日系企业。

  还没有公开数字显示,在华日本企业数量下降。同时,从数据和公开消息看,也没有日本企业进军中国西部地区的明显势头。总体来说,日本企业在中国似乎处在平稳运行期。

  张勇分析说,现在日本国内越来越‘空心化’了,很多产业、工厂为了方便,改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容易销售或者有较大市场的地方去设立企业,或者开展一些商业活动,这样做成本会降低很多,“表面上看,日本国内的产业被掏空了,但是如果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只不过是把产业链条放在国外了,其实大部分收入还是会回流到日本。”

  而从职业划分来看,在海外的日本人最多的为民间企业人员,包括商社、银行证券、保险、制造业、运输业、建筑、林业、不动产等等,占到总数的54%,接下来是留学生、教师以及到国外的研究人员,占比22%。

  从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日本人所从事的职业方面来看,其中11.72万人为民间企业从业者(包括本人和同居家族人员,下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包括报纸、杂志、电视、通讯社等)有320余人,自由职业者(包括僧侣,文艺人士,建筑业、服装业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业从业者等)有4000余人。而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有1.18万余人,政府公务人员有1408人。

  在张勇看来,就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在节能、环保、能源等诸多领域都有大量的技术人员,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补课”阶段,这就给部分日本人提供了来华居留的机会,“在2006年前后,很多媒体就在探讨,中国可以从日本吸引这些比较好的熟练工人,为他们提供比较高的待遇。还有一些已经退休了的熟练工人,他们不愿意呆在家里,也可以通过返聘的形式请过来发挥余热。”

首页  上一页  [1]  [2] 

关键词:日本人,居留中国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