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国际

日本人在华地图:数据证明日本人并未逃离中国

来源: 新华社  
2013-12-24 11:36:54
分享:

   事实上,整个虹桥地区的日本人聚居区也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楼盘和商业物业重新包装,希望吸引有钱的中国人。  

  至少从数字看,没有出现“日本人逃离中国”的情况。

  根据日本驻华使馆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数据,经过多年稳步攀升,长期居留或永久居留中国的日本人达到1949年以来的新高。

  这份日本外务省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间,有15.03万名日本人生活在除台湾地区外的中国领土上。

  在这个统计时段,124.95万日本人在外国永久居住以及长期居留(3个月以上)。其中在美国的日本人以41.09万人达到最多,第二位的就是中国。

  在华日本人的数字近几年并没有出现低谷。此前仅在2008年,在中国生活的日本人数字比前一年减少了1977人。

  15.03万人中的1.7%、约2550名日本人获得了在华永久居留权,这个百分比数字在美国达到40%,平均数则是33%。

  日本驻华使馆相关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近年来中日之间的贸易呈爆发式增长、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是来华日本人人数迅速增加的最直接原因。

  而在1997年,日本人在中国长期居留和永久居住的人数只有1.93万人(不包括香港和台湾),排在所有国家中的第11位。

  2011年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字说,这一年在日本的中国人有大约45万人,在日外国籍人口排名中位于第一。

  日本人在华的分布,是观察中日这两个关系复杂国家的有趣窗口。

  越来越多的日本人

  从变化曲线来看,最近约10年时间里,日本人居留海外的整体数字都呈现平稳上升的状态。

  其中,日本人在中国的数字于2003年至2007年迅速增加,然后略微下降,2010年前后又开始逐渐升高。

  以最近3年为例,2012年这个数字为14.09万人,2011年为13.15万人。而在台湾地区的日本人,2013年为15870人,2012年为13435人,2011年为13569人。更早的2008年,在台湾地区的日本人有17409人。

  其实在2003年至2007年来华日本人数量大增长期间,中日关系也非没有纠葛。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屏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当时中日关系可以用“相对比较紧张”来形容: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几年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国内也在提倡“对日新思维”。从中日两国外交大环境上来看,她认为当时消极因素较为明显,至于来华人数增加问题,更多应从经济因素分析。

  过去一年中,亚洲也是日本人赴海外居留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方,达到3.02万人,占到整体增长人数的55%;北美和西欧次之,分别为1.8万和1.2万人。

  日本外务省统计数据的另一个部分,则显示了日本人在中国的具体分布。

  拥有日本人最多的非日本城市是美国洛杉矶,7.14万人。中国上海名列第二,达到5.74万人。

  接下来依次是纽约5.33万人,曼谷3.99万人,伦敦3.83万人。而日本人在香港的人数排名全球第九,有2.31万人;北京为第17位,有1.15万人。

  在全球拥有日本人最多的50个城市中,10个属于中国。

  北京之后,苏州是第18位,有1.07万人;中国台北是26位,8028人;广州28位,7010人;深圳第33位,5164人;大连34位,4905人;天津第42位,3157人;东莞第45位,3029人。

  从最近3年的数据分析,纽约曾位于第一位,上海在2012年成为第二。

  香港的排名一直稳定处于第九。北京分别是17位、17位和第18位,也就是2012统计年度略有后移。

  在位于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近3年日本人数依次为10103人、10355人和11596人,仍呈逐年增加趋势。

  在苏州的日本人数量近年来变化较大。上个统计年度中的排序是26位,有7326人; 2011年,苏州排30位,为5018名。

  大连则从上个统计年度的6175人下降到4905人。

  被打破的边界

  中国城市中的日本人大都聚集在传统生活圈里,但是这种“小圈子”正受到中国富有阶层的冲击。

  以北京为例,日本人聚居地段有着鲜明的特点:日本大使馆位于东三环外亮马桥路,周围的燕莎商圈以及麦子店区域分布着大量的日本企业以及日式餐饮店铺。这里也是日本外交公寓集中的区域。

  在整个区域里,除了“日本烧肉”、“东京料理”,也耸立着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标志性建筑。

  比如位于亮马桥路的二十一世纪饭店,全称是“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二十一世纪饭店”。它是1984年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共同倡议建设的现代化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设施,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由中日两国工程技术人员联合设计共同施工而建成。

  与之相比,东三环边的发展大厦则是中日经贸往来的结果。它是日本野村不动产投资的物业,驻有三菱、全日空等一系列日本企业。

  当然,北京最有名的“日本建筑”是长富宫。它位于东二环建国门东南角,在1983年由北京市旅游集团和日本C.C.I株式会社共同投资兴建。

  长富宫饭店名称中的“长”字取自中国的万里长城;“富”字取自日本的富士山,以此象征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像长城和富士山一样屹立不倒、万古长存。

  除了入住日本官员,每到新年,最有名的在京日本企业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年会。或者说,能够在这里举行年会代表着这些企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东三环北路的这片核心区域,一直辐射到东三环内的新源里地区、东北四环外的丽都,前者有大量日式料理餐饮企业,后者则拥有多所日本人学校。

  与代表了1949年后中国与日本交往历史的北京不同,上海的日本人聚居区更具有历史感。位于上海西南的虹桥---古北地区,是100年来日本人在中国的传统聚居区。

  香港《文汇报》曾称上海是“日本人的第二个家”。一个日本员工曾对中国媒体说,“在世界其他城市也有日本人聚集地,但唯独上海让日本人可以自成一派---这些日本人不用会说中文,也可以在上海过得很自在。”

  不过,这片日本人的“自在”区域也在发生变化。

  2012年底,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上海花园广场”里租住的500个日本家庭出现了大迁移。

  这里本由日本房地产公司负责开发、并配备了面向日本人的幼儿园等服务设施,成为有名的租赁公寓。后来几经倒手,最终购买了楼盘产权的中国企业决定将它面向中国富裕阶层进行销售分销。

  一位在这里居住的40岁日本男性职员说:“因为认为由于经济不景气,分销计划会遭遇挫折,所以不少日本人都坚持到了最后”。

  事实上,整个虹桥地区的日本人聚居区也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楼盘和商业物业重新包装,希望吸引有钱的中国人---过去因日本人聚居而“高档”的地价已经开始跟不上整个上海的平均增幅。

  在有不少日本餐厅的和平广场,一家日本餐厅的老板说:“周围的房租高得过了头,我还没找到可搬的地方”。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日本人,居留中国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