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揭秘中国陆基巡航导弹研发艰辛历程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3-11-13 08:45:21
分享:

 

  圆梦

  ——巡航梦,强军梦,航天梦,中国梦……大漠捷报传四海,长河喜讯催人醉。“成功树”结出的果实是一个个句号,更是一个个惊叹号!

  盛夏的试验基地,近40度的高温,这熟悉的炙烤让大家又爱又恨。

  即便如此,准备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近两年的整顿让整个团队脱胎换骨,“导弹不发射、按钮不按下、复查不停止。甚至在试验前几秒,复查工作还在进行。”这样的管理要求被沿用至今。

  早上8点整,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指挥员清晰的指令:试验进入“零点”计时,“10、9、8、7、6、5、4、3、2、1,点火!”

  只见导弹拖着一股桔红色的火焰,呼啸着飞出了发射筒。

  指挥大厅一片寂静,似乎每个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脏“砰砰”在跳动。

  “遥测跟踪正常……飞行正常……飞行正常……”热烈的掌声伴随着每一次播报,不停地在指挥大厅响起。

  导弹沿预定航迹飞行,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终于,大厅里传出了指挥员激动而又果断的声音:“成功!”飞行距离大大超出指标,试验圆满成功!

  指令出,箭离弦;蛟龙舞,腾烈焰。中靶心、喜泪遮蔽双眼!

  顿时,整个试验基地沸腾了!人们激动地欢呼着,雀跃着,相互拥抱,泪流满面……

  庆功宴上,早已滴酒不沾的刘院士毫不犹豫地端起酒杯,望着多年来与自己埋头苦干的战友,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激动的泪水在眼镜后面打转,“咱们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一句话没说完,就哽咽着再也接不下去。

  这是辛酸的眼泪、是喜悦的眼泪,是成功的眼泪,也是希望的眼泪。刘院士和他的团队在泪光中收获了喜悦和胜利。

  喜极而泣的时候,一路走来的艰辛如电影片断在每个人的眼前一幕幕、一段段不停地跳跃、闪现……

  大家还记得,累倒在外协路上的发动机设计师刘滨生,连和家人同事说一声“再见”的机会都没有,便将责任和忠诚化作了永恒。

  记得亲历全部试验场飞行试验的发射车主任设计师老汪,36岁生日那天,为确保发射,爬上高高的发射箱取导线,设备箱口的棱边在他的胸前划出道道血痕。

  记得“非典”时期,因来自北京,试验队员在饭菜刚刚端上来便被老板“请走”的狼狈经历;记得在连夜赶赴带飞试验机场时,有个刚出生的小航天便有了“小岭子”的珍贵乳名……

  “庆功宴结束后,我看见我们的总师泪流满面,我们的副总师泪流满面,我们的主任设计师泪流满面……”研发队员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一幕。

  “那晚大家太兴奋了,好多人都流出了热泪,互相拥抱,互相祝贺,大家高兴地把基地的酒全都喝光了。我搞了一辈子导弹,参加过那么多型号试验,这一次是我最激动、最难忘的。”已经退休六年的老刘感慨地说。

  这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重大成果和重要里程碑。这次成功,一扫军工行业的阴云。

  之后的日子里,巡航导弹研制团队高歌猛进,取得了最后考核试验的圆满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巡航导弹。

  通过巡航导弹的研制,这辆巡航技术“火车头”直接带动了导弹总体、飞行力学与控制、精确制导、动力、结构与材料等多个专业快速发展。首次使用大量新技术,引领光电探测、结构材料、微处理计算机等基础科学和工业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导弹武器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

  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曾说:“最让人羡慕的不是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而是现在的领军和主导中国航天的这些人太年轻了,他们会创造出更骄人的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从巡航团队里,走出了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位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而且,团队的平均年龄才40出头,最小的还有“90后”。巡航团队成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典范,他们共同投射出了团队的精神底色:爱国,求实,创新,奉献。

  2009年10月1日,中国的巡航导弹方队庄严地驶过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世人惊叹中国有了一招制敌的精确打击武器。

  2013年1月18日,巡航导弹研制团队荣获首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被树为国家级先进典型,这也是全国企业界唯一的获奖团队。

  今天,我国的巡航导弹不断增加着新成员,充实着大家族。每次试验时,它们如同金梭、银梭一般,穿行于华夏大地壮丽河山之间,编织着强军梦,支撑着中国梦,呵护着每个华夏儿女筑梦、追梦、圆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关键词:陆基巡航导弹责任编辑:丁丽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