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
——构筑巡航梦,不惟有心愿,更要有钢筋铁骨,数万科技人员多年的辛勤付出,就是要换来一大批新技术。啃硬骨头的人比骨头更硬!
航天型号研制有一个规律,新技术不要超过30%,否则,研制风险会大幅增加,成功几率会大幅缩小。
巡航导弹却让这一规律完成了一次华丽的逆转——超过70%的创新!与当年“两弹一星”一样,“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人争的就是这口气!
要想跻身世界前列,掌握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创新。
而在当时,一大批需要攻克的新技术对于年轻的团队来说,创新总是伴随着艰难和痛苦。
他们按照“先学楷书,再学草书”的总体思路:按部就班沉下心来吃透可借鉴的技术,再走新路。
尽管困难重重,研制团队没有一丝松懈,在老前辈的带领下,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干劲十足。
某核心技术攻关之初,团队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口气。不靠“洋拐棍”,要自力更生,可这谈何容易。
方案技术负责人老汪忙起来几乎“不要命”。一次车祸他被撞伤住进医院,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仍惦记新设备的研制和调试。腿伤尚未痊愈,便一瘸一拐地上班了。连续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的身体极度虚弱,累得晕倒在办公室。再次住院时,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他急得直掉眼泪……研制攻关夜以继日,与此同时,紧张的国际形势让研发工作再次提速。
1999年,正值型号研制关键时期。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悍然轰炸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消息传来,举国愤慨。危难时刻浓浓的爱国情感使整个研制团队义愤填膺!爱国心和危机感再次警醒大家: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尽早拿出一招制敌,好用、管用的武器!
也许是愤怒聚集成了体内巨大的能量,也许是太需要一次成功了,那一天,试验台上的发动机第一次寿命考核试验进行得异常顺利,研制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为了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攻关,冒严寒、历酷暑,千里关山飞度,漠北南疆纵横。
这期间,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攻克了数十项关键技术,各系统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超级颠簸、巨大噪音、刺鼻的燃油气味……在一次次的试验中,队员们逐渐摸清了登机“标准配备”:背包塑料桶。背包用来装操作的设备,桶用来装体内“贡献”出的“多余物”——设备摇晃得厉害,人的五脏六腑都会跟着晃动起来。通常,一个试验下来,每个人都会吐5~6次,有人甚至把胆汁都吐出来了。某系统机载试验队技术组王组长说,到最后实在挺不住,技术人员干脆躺在机内甲板上读数据。
在各系统研制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总装厂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按照巡航导弹研制生产全新的设计理念,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横亘在大家面前,这给当时设备条件还十分简陋的老厂提出了全新课题。
“当时,几乎每往前走一步都是槛,但是通过巡航导弹的研制生产,我们建立起了新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时任总装厂技术处长的小邹深有感触地说。
即使经历痛苦的管理调整与结构升级,能够赶上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干一场还是让每一个总装工作人员为之振奋。那年冬天异常寒冷,凌晨3点多,总装厂小李和小齐一起走出总装分厂的大门时,刺骨的冷风夹着鹅毛大雪扑面而来,大地一片银光,两人推着自行车并肩而行。“只有完成了一天工作后的那种轻松与自豪,这情形和感觉至今都使我记忆犹新。”小李说,这也让他们忘记了冬夜的寒冷和路途的漫长。
在某项技术攻关机载带飞试验中,技术负责人冯总腿上长了脂肪瘤,术后第三天就蹒跚着上了飞机……“从没见过你们这样拼命的人,不愧是干航天的。”这一幕令当时的机场负责人印象深刻。
伴随着创新的曲折与煎熬,巡航团队接连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