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四
涨价底气何在
此次涨价和往年有所不同。一方面,“恒天然事件”使从新西兰进口的部分原料中断;另一方面,国内奶源也的确紧张。由于经营和销售成本增加,液态奶每年夏季都会有所提价
一张巨额反垄断罚单让洋奶粉跌下“神坛”,而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又让洋奶粉危机愈演愈烈。随后,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中国乳企巨头应声涨价。那么,此次国产液态奶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国产奶涨价与洋奶粉奶源风波有无关系?
宋亮:国产液态奶涨价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奶荒问题。主要是7月、8月天气高温奶牛减产,另外去年和今年部分地区出现了口蹄疫疫情,造成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杀牛。
深层次原因是,当前中国规模化比重(200头以上)为37%,63%为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奶农和小规模养殖户独自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一现状没有改变。这几年,饲料、人工、防疫等综合成本上涨的速度远快于奶价上涨的速度,造成奶农养殖户比较收益下滑,加上疫情出现,养殖风险明显增大。共同作用下,大量奶农和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这与洋奶粉风波没有太大关系。
王丁棉:此次涨价和往年有所不同。一方面,“恒天然事件”使从新西兰进口的部分原料中断;另一方面,国内奶源也的确紧张。由于经营和销售成本增加,液态奶每年夏季都会有所提价。但是不排除国产奶粉企业相互窜价,乘机抬高价格。
持续一段时间的“奶荒”问题仍未有好转迹象。当前,全国生鲜乳价格连续13个月上涨,目前低端奶面临断货,而高端奶则涨价,还有企业被奶荒打乱了产品推广计划。6月奶价是3.98元/公斤,8月是4.22元/公斤,现在整体提价5%至8%。
另外,蒙牛、伊利等乳企巨头的高端奶销售可能并不顺畅,所以必须通过提价来增加收入,金典和特仑苏相对利润较高,如果不是销售降得厉害,根本不必用提价的方式来增加利润。
杨晨:目前中国液态奶市场中,低端产品同质化较高,竞争激烈,导致其利润率较低。同时,消费者对低端液态奶的价格敏感度较高,涨价会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企业不敢轻易提价。而对于高端液态奶,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因此企业会通过高端奶涨价弥补低端奶的损失。
与此同时,常温奶未来的发展空间已经不是很大。目前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很多奶源基地,主要生产常温奶和大包粉。但是常温奶的运输半径超过500公里没有竞争力。因此我国的奶源基地需要开发新产品,比如奶酪和乳清粉等,提高毛利率。
话题五
靠啥“弯道超车”
国内奶粉企业要想真正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关键在于责任、诚信和生产出质量可靠的产品,并有适宜的经营模式和产品定位
对于国产奶的未来发展,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陈三有建议,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应潜下心来重建信心体系,从质量、安全入手,下大力气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和信任度。那么,在您看来,在当前国家多项扶持政策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究竟该靠什么实现“弯道超车”?
宋亮:中国奶粉企业在硬件设施、生产工艺等方面没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软环境”发展落后,这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诚信问题。另外,第三方检测和消费者监督机制相对薄弱。
未来国产奶粉要超车,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执法必严。对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做到从调查到解决的全程透明,要对违法企业严厉打击;其次,查缺补漏,完善行业标准薄弱或空白之处,防止企业“钻空子”;最后,加强消费者监督机制建设、加快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发展,构建企业、监测机构、消费者诚信机制。对于政府来讲,除了上述建议外,还应加快监管、预警预防、应急等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管控和事后应急召回的全方位监管。
王丁棉: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政府应该扮演监管者而不是指挥者的角色。企业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国内奶粉企业要想真正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关键在于责任、诚信和生产出质量可靠的产品,并有适宜的经营模式和产品定位。
杨晨:奶源仍是产业软肋。中国在奶源建设上与国外合作社形式相比,牛奶生产方式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三五头奶牛的散户奶农,要么是大型乳制品集团巨资兴建的超大规模工厂化奶牛养殖场。过小和过大的规模,都会造成规模不经济,导致中国奶粉行业丧失竞争优势。有必要将一批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因为一个企业出了问题,在外界看来,中国的奶粉行业都出了问题,但其实很多企业是没有问题的。
未来,市场份额在前20以外的乳企,抱团取暖是一个好办法。也就是说,几家规模差不多的中小企业合并,这是在日趋冷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