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治污看广东:战略抉择 不唯GDP 环境好起来
换个姿势再起跑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之间的博弈。 而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快”与“好”之间的关系一度表现得有些紧张。 “快”,一直是以“深圳速度”为代表的广东的骄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3.7%的速度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走一步、广东跨四步”的发展奇迹。 “好”,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广东的难言之隐。数十年繁荣的表象背后,是土地、资源、能源的快速消耗,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和环境承受能力的日益脆弱。 环境施压,发展遇困 夜晚的深圳市民中心总是特别热闹。在这里纳凉休闲的人们一抬头,就能欣赏到周边林立的摩天大楼和闪烁的霓虹灯。这座年轻城市的繁华不输于任何一个老牌大都市。 然而,林立的高楼虽见证了深圳的现代化变迁,却也带来另一个让人不安的事实——这里的土地不多了。 据2005年1月当地媒体的报道,深圳市25年的发展用掉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土地利用现状极为紧张。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变得更加惊人,整个深圳当时的未用土地仅剩2.23%。同时期的东莞,也几乎无地可用。 伴随着资源扼颈的幽灵,环境恶化的警钟也频繁敲响。 在广东省环保局,记者查阅到一组数据。2004年到2008年,仅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地的突发环境事件就占全国突发环境事件总量的30%,而广东一省则比江浙沪三地总量的30%还要多。 “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50岁以上广州人的肺都是黑色的。”如今,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已成“全民公敌”,而早在数年前,钟南山院士就曾在广州发出这样的警告。 在30年竭尽所能、不计体力的奔跑之后,广东人发现,这片最先承载富裕梦想的土地上,原本可以掬水而饮的溪流已变黑变臭,污染如梦魇般纠缠着人们的生活。 老题未解新愁又出。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掉,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此后一年内,东莞等地出现工厂倒闭大潮。广东经济外向依存度高,欧美市场急剧萎缩,全球产业链重新整合,订单没了,加之各项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不少企业生存告急。 面对外部经济形势低迷带来的市场和产业震荡,内部环境问题带来的烦恼和纠结,广东的解决办法在哪里? |
关键词:转型,治污,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