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聚焦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历史题材舞台剧的当代诠释

来源: 河北日报  
2022-09-08 09:09:00
分享:

中国人爱看戏、听戏,尤其是历史题材舞台剧。

老家俗话里,把看戏叫做“演古、摆古”,把听故事统称为“讲古经”。这些称谓很是耐琢磨。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讲述历史过往、传唱英雄豪情,一直是剧作者们的拿手绝活儿。这种传统,大约自宋元以来,就活跃于舞台之上。

历史上,这样的创作和演出,对民间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容忽视的。即便现当代舞台上呈现出歌剧、话剧、舞剧等颇不同于传统戏曲的门类,可历史题材依然生命旺盛、根深蒂固。

本届艺术节上,年代久远的历史题材舞台剧次第盛开——

莆仙戏《踏伞行》、豫剧《解忧公主》、川剧《草鞋县令》,以及京剧《庄妃》、话剧《于成龙》,还有创意独特的舞剧《张骞》《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

为什么戏剧舞台热衷历史题材?一个客观原因是,悠久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我们有足够精彩丰沛的历史素材。不单历朝历代有官修正史、文人墨客有笔记词赋,民间更是有着口口相传的野史和传奇,如溪流如江河,从未断绝过。而且,人们已习惯于从历史中去寻找相似点、不同处,从而总结规律、汲取教训、感悟悲欢。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旧唐书》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开掘历史题材的舞台剧,离不开现代视角、当代精神。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深刻描摹,还是浪漫主义的飞扬高歌,抑或是荒诞派的意识流呈现,历史题材舞台剧始终是对现实的观照,通过回望昨天来烛照现实和当下,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传递积极的情感能量。

山河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艺术创作,秉持美的原则。作为舞台艺术,剧作当然不会是历史的机械照搬,而应该是艺术性地诠释和演绎。这其实给当下的剧作者、创排团队提出了高要求:尽力寻求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引导观众用现代眼光去解读过去的故事,让人们在精神共鸣中有所启迪。

那么,如何把当代审美情趣、当代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入历史题材剧作呢?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保持严谨的创作态度。剧作者要立足长远,摆脱急功近利的创作观,不要甘为市场的奴隶,不要把严肃的历史话题和真实的历史事件碎片化、娱乐化、庸俗化。

艺术呈现上,要敢于创新尝试。但声光电的运用、服化道的制作、舞美的编排,要在“历史的语境”中自然呈现,而不是一味地用一些光怪陆离、虚无缥缈的服饰和画面来烘托支撑。否则,将会导致艺术上的“失真”“失语”,不仅产生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感、同质化的弊端,更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品历史的酒,赏当代的戏。本届艺术节来自五湖 四海的精彩剧目如百花盛开,其中历史题材剧目占据相当分量。这些千挑万选的精品力作尊重历史、遵循艺术规律,始终发挥着培根铸魂的精神感召力。

关键词: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历史题材舞台剧,演古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