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会“玩”的博物馆

来源: 工人日报  
2021-05-30 09:03:17
分享:

  为顺应时代发展,文博界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多种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会“玩”的博物馆

  阅读提示

  近年来为顺应时代发展,文博界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多种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博物馆和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被动等待“有缘人”揭开其面纱,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展现自身魅力,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体会文物的深厚内涵。

  “戴上眼镜就能看到簋从展示柜飞出来。” 在近日开展的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展览上,观众在几件“特殊”的文物前排起了长队,体验AR技术,通过扫描文物前方二维码,参观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观看文物的动态展示及复原过程。

  “文物出土时大多是‘尘满面,鬓如霜’,文保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让文物以体面的姿态呈现在展柜里,让观众透过岁月感到文物的美。此次展览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同时让大家看到文物是怎样活起来的。”“万年永宝”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周旸说。

  文物“活起来”了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近日举办的“博物馆的未来:新征程 新作为”主题论坛上表示,我国博物馆已经走过百余年历史,“十三五”时期,备案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可以说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诞生,总量已经跃居全球前五位,高品质的博物馆数量实现快速增长。

  据了解,2019年,我国博物馆参观达12.3亿人次,增长率75%,这个数字是以2019年的峰值为依据,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的人次达到2.9亿人次,“到博物馆去”成为新风尚。

  为赋予文物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进行创新性尝试,让文物“活”起来。在“万年永宝”展厅里,有用汉代复原织机以古老手法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老艺人,有可以触摸感受的“出土丝绸”,有一扫就能从壁画里“出来”跳胡旋舞的小人儿。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馆藏文物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呈现。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清明上河图》4D球幕影像在国家博物馆上演,流水潺潺声、市集嘈杂声、乐声不绝于耳,文物、科技、艺术在立体空间中的结合,让观众仿佛一瞬间回到画里的年代。通过应用三维数字化采集和AR技术,故宫、首都博物馆、三星堆等纷纷开设线上3D展厅,立体化展示文物动态全貌,引来大量观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大众对博物馆的传统看法。郑州舞蹈剧院编导、《唐宫夜宴》主创之一陈琳则表示:“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该仅陈列在博物馆里,如何用多元的艺术手法加工并传扬下去是文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

  应用河图技术,在敦煌博物馆,游客可以在手机上体验虚拟数字内容与莫高窟实景的融合,看到《九色鹿王本生》图中的鹿从台阶上款款走来、飞天从空中缓缓飘落、大佛闪着金光等,既有沉浸式和交互式体验,又可清晰地欣赏到精美的、动态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

  当然,让文物“活”起来不仅仅体现为新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在于对文物内涵的挖掘和文物故事的讲述,博物馆IP成为文博界创新玩法。今年河南春晚的火爆节目《唐宫夜宴》,不仅用可爱的形象高度还原了隋代乐舞俑的造型,同时还在舞蹈中加入故事元素,“唐宫小姐姐”们互相嬉戏打闹、嗔怒搞怪,赋予文物十足的活力。

  寻求“云”出圈

  网络技术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契机,去年受疫情影响,博物馆临时闭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世界博物馆报告,2020年期间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大约15%的博物馆将永久性关闭,中国博物馆的平均闭馆时间是30天,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国内多家博物馆探索云展览、云直播,寻求“云”出圈。

  去年2月,由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联合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之初就在网络上掀起一波热潮,上线10日内,小程序总访问量已经超过500万。

  “在手机上轻轻滑动,就能体验敦煌莫高窟的全景漫游,360度领略敦煌文化魅力,让我们这些因为山高水长而不能实地去参观人,也有机会感受莫高窟文化熏陶。”一位体验过“云游敦煌”小程序的用户说。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云逛博物馆”开始流行。黄河沿线9个省份博物馆开展的“云探国宝”在线直播,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讲解员在空无一人的博物馆中对着镜头介绍,屏幕前的观众被“玉柄铁剑”“舞蹈纹彩陶盆”“鎏金铜牛”等深深吸引,让网友直呼大饱眼福。

  据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吸引超过50亿人次浏览。疫情防控闭馆期间,首都博物馆融媒体平台在线上同时创造话题,以视频讲座和现场直播方式提供服务,共发布17个视频,观看量达到54万人次,17场直播观看量达到564万人次。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调整服务功能以后,微信用户数量激增,较2019年底增长45%。

  “博物馆+”让服务更广泛

  博物馆难道只是文物储藏地,如何让博物馆摆脱传统的“展馆+藏品”惯性思维,发挥更广泛的文化服务功能,也是近年来各博物馆不断探索的主题。

  齐东方认为,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其实还可以创造需求,要打破行业分类、实现文体旅商的一种融合,策划出一些能给人带来美好和健康生活的创意活动。

  近年来,苏州博物馆在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设计等跨界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据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介绍,为拓展服务对象和舞台,该馆签约全国大型连锁酒店、连锁书店等,合作推出主题酒店、主题书店,同时推出社区博物馆,打破传统博物馆藏模式,把社区不同的地域空间进行规划和利用,让博物馆也能够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发挥更大作用。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群体,建立特色学习平台。首都博物馆面向少年儿童打造“读城·悦空间”;三星堆博物馆以“三星堆玩国”为主题,依托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苏州博物馆推出再造云课堂等。

  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上,少年儿童手捧读本,饱含深情地朗读着属于一座城市的故事,在清脆洪亮的阅读声中,他们认识了北京的城池、了解到四合院、解读了城市中轴线,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代,细致地品味着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历史文化。(记者 陶稳)

关键词: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