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过度开采、污染严重,如今绿水青山、游客不断;曾经“土里刨食”、种植单一,如今果蔬飘香、日子红火;曾经脏乱不堪、穷困落后,如今稻海渔歌、乡风和美……渤海湾畔津门故里,一批特色乡村正以振兴为笔,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图景。
山中别有“桃花源”
追随山景云雾穿过写有“洞天福地”字样的木质牌坊,一条蜿蜒美丽的乡村路绵延铺展,带领记者“闯”入蓟北山区的“小天地”。
远山叠翠、石巷幽长,一栋栋石屋错落有致,游客结伴在村里的景点拍照“打卡”。这里便是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历史上多数村民以石垒屋,使其有了“石头村”的美誉。
“来,快请进。”西井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维东把记者迎进了家。家中两层民宿已住满游客,小猫惬意地窝在窗边打盹儿,妻子正忙着准备午餐。“从前可没想到,我们村的旅游会这么红火。”周维东感慨道。
然而,一边是因美丽生态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让人流连忘返;一边是不远处山体上,过度开采留下的“矿疤”仍触目惊心。过去,由于缺粮缺地,村民“靠山吃山”,以开石采矿为生。“开始用马车运,后来用拖拉机拉,日子长了,山上满是‘伤痕’。”周维东对此记忆犹新。
想要金山银山,必须补上生态欠账。2015年,镇里提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思路。栽树植草、修复山体、路面加宽、改造村居……绿水青山逐渐“回归本色”,乡村旅游借机升级转型。
高端民宿逐座落成,配套产业陆续入驻,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昔日大山里的贫困村,如今“变身”为白云生处的“桃花源”。2019年,西井峪村旅游收入超过800万元。“曾经不值钱的石头,现在像玉一样金贵。”周维东望着远山说。
念好“山字经”,吃上“生态饭”。截至目前,蓟州区共有2500多户农家院,带动约6万名农民就业,西井峪村、郭家沟村、小穿芳峪村等7个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葡萄新熟“百里香”
一场新雨后,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的葡萄种植户杨振刚卷起自家大棚的防雨帘,棚里葡萄散发出阵阵果香。
“今年能产1万斤葡萄,每亩地能挣一万四五千元。”种植葡萄六年,杨振刚已是村里经验丰富的“老果农”。“以前种‘大田’,一年每亩地才挣1000元左右。”杨振刚回忆说。
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开辟新思路。2013年,村镇反复考察,决定引入适合土地种养、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棚栽葡萄。区镇政府投资1000余万元,帮村民盖棚买苗;天津市农科院派出专家,“手把手”传授技术,一片占地200多亩的葡萄种植园很快现身田间。
听说“葡萄来了”,杨振刚承包下三亩多地,成了第一批“钻进大棚”的农户。“技术熟练后,产量突飞猛进,种一亩葡萄的收益赶上之前种十亩‘大田’。”
久而久之,“葡萄”成了丁家瞿阝的“名片”,甘甜的葡萄“香传百里”,吸引了京津冀地区不少市民前来采购。杨振刚干脆在自家大棚里开起了葡萄采摘园,“有时一天能接待六七批顾客。”
“从搭起葡萄暖棚到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办面粉厂,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过上了粮食、果蔬‘双丰收’的好日子。”丁家瞿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宝军说。
路子宽了,产业兴了!截至目前,天津规范提升2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258个市级示范村点,带动农民增收。
“千年古渡”乡风美
沿潮白新河河岸行驶,一路上清水绿岸、稻田如画。没多久,一排青砖灰瓦的农家院豁然出现在眼前,干净雅致的大门口挂着红灯笼。这里是有着“千年古渡”之称的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也是当地有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
“明朝万历年间,时任宝坻知县袁黄,号了凡,在我们这里南稻北种、劝农插秧,宣扬善良、谦德的品质。来到我们村,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也可以去了凡广场逛逛,了解我们当地的文化。”作为最早开农家院的村民之一,今年38岁的宋祥梅当起了“文化导游”,热情地招呼着游客。
院内民风淳朴、院外历史流传,随着水稻文化园、了凡广场、漕运遗址公园等一批景点的落成,乡风文化成了小辛码头村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
“我们还将爱党爱国、爱护环境等写进村规民约,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们当志愿者保护环境,村子变得更美、更文明,人气也更旺了。”小辛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江说。
乡风文化也是生产力。2019年,小辛码头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1500万元。“有了精神文化的底子,乡村才能走上振兴的长久路。”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镇长李宝战说。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天津建成蓟州、宝坻、武清、西青4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4元,增长7.5%。
“现在,我们的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宋祥梅爽朗地笑了。(记者 邵香云 刘惟真 黄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