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千里路云和月——疫后内蒙古边境行纪实
文/本报驻呼和浩特记者 殷耀 张云龙 于嘉 勿日汗
4月13日,在满洲里铁路车站集装箱场,吊车装运中欧班列集装箱。(于嘉 摄)
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由此出境,开启上万公里旅程。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周边,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牧人。一次次互利互惠的友好交往在这里传承,让“亲诚惠容”理念付诸实践。
这些就发生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边境地区。长达4200公里的边界线上,既有繁华忙碌的口岸城市,又有策马奔腾的广袤草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内蒙古边境各地在持续发展中,正绽放出多样光彩。
跨国“云授课” 生意网上做
蒙古国驾驶员手把装满中国商品的“嘎斯69”方向盘,在出境通道等候查验,这些装饰各异的车辆常常排成一条长龙,成为中蒙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一道独特风景。然而今春以来,这样的情景几乎看不到了。同样,在中俄最大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也比以往少了许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于防控需要,中蒙、中俄暂时关闭陆路口岸旅检通道。在与俄蒙交界的内蒙古边境14个陆路口岸,人员出入境有了一定限制,但跨国“云交流”依然紧密、热络。
早上8时,家住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的呼思登打开电脑,开启远程教学软件。透过电脑屏幕,他一边聆听中国老师的课堂要求,一边迅速翻开中文课本,跟着老师用标准的汉语朗读课文。
呼思登是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外国中小学生部的留学生,疫情推迟了他期盼已久的新学期。为保证蒙古国留学生“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开展线上直播“云课堂”,为蒙古国留学生提供跨国线上授课。
3月上旬以来,蒙古国留学生虽无法坐在熟悉的教室里上课,但绝大多数人每天都能准时相约电脑或手机屏幕前。
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包秀华说,学校对蒙古国留学生采取线上直播授课答疑、线下自主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各科教师用直播平台讲授汉语、数学和英语等课程,对留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通过网络、电话答疑解惑。
据二连浩特市教育科技局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组织8所中小学校通过“云课堂”,为在读的700多名外籍留学生提供线上直播课程。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稳,6月4日,满洲里中俄互贸免税交易区中方边民互市贸易有序恢复。当天,近500名满洲里边民进入园区,交易额达50万元。
长期生活在满洲里的俄罗斯人维多利亚,在互贸免税交易区经营着两家俄罗斯手工艺品精品店,这几天客流量逐渐增大。眼看着一些皮具和套娃快卖光了,一有时间,维多利亚就与丈夫用微信、电子邮件联系俄罗斯的亲戚朋友和手工艺品厂商,让他们帮助选购、定制比较抢手的商品。
“以前不习惯上网联系业务,都是回俄罗斯选货、进货,现在互联网用得越来越熟了,也给以后的经营打开了思路。”维多利亚说。
货运迎“稀客” 口岸外贸忙
在内蒙古漫长的边界线上,14个陆路口岸宛如珍珠一般闪耀着,让广袤草原、河流林海、戈壁草滩不再僻静、遥远。这14个陆路口岸承担着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的货物通关与运输任务,成为连接中外经贸交流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朝阳初升,万物苏醒,中蒙重要能源通道——甘其毛都口岸准时开关。一辆满载蒙古国煤炭的货车准备入境,车体经过喷淋消毒后,乌拉特海关工作人员示意驾驶员停车待检。穿着白色防护服的蒙古国驾驶员下了车,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前往设置在原煤通道旁边的检疫点。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北部的乌拉特中旗境内。蒙古国对中国出口的煤炭,有一半以上经过该口岸通关。疫情发生以来,甘其毛都口岸曾暂时关闭一个多月,往日车水马龙的口岸立刻安静下来。
3月下旬,该口岸恢复通关后,日均出入境货运车辆从最初每天数十辆增至目前千余辆,呈现出繁忙、有序的景象。
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海关在检疫点内划定待检区、一米线、健康申报岗、体温监测和流调区,严格实施防控措施。驾驶员先经过红外体温监测,再递交提前填写的蒙古语版《健康申明卡》,工作人员现场核验。随后,驾驶员分别用额温枪和水银温度计复测体温,配合医学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并随机待选、接受核酸检测。在确认健康申报信息无误、体温监测正常后,海关零延时放行。驾驶员发动运煤车,通过“七进七出”通道,沿原煤通道直达海关监管货场,全程实现“闭环”管理。
甘其毛都口岸以西500多公里(直线距离)的策克口岸,3月下旬恢复通关后,每天有数百辆蒙古国运煤车入境,也成为中蒙贸易的一个重要“支点”。此外,包头市境内的满都拉口岸恢复铁矿石进口,呼伦贝尔市境内的额布都格口岸恢复原油进口……经内蒙古陆路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正在按下“快进键”。
车身白绿相间,车体流线型设计,一台动感时尚的中国制造电动双层巴士6月12日亮相二连浩特口岸。这台巴士当天出境后,被运往乌兰巴托。海关、边检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查验,着力保障车辆通关。
6月12日,蒙古国从中国购买的双层电动巴士由内蒙古二连浩特陆路口岸出境。(郭鹏杰 摄)
乌兰巴托公交部门表示,从中国进口电动巴士是乌兰巴托为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所采取的一项措施,首批车辆于6月陆续引进。
分析人士认为,全球持续发展的疫情并未影响中蒙为应对大气污染所做的努力,二连浩特口岸的通畅运行为两国合作锦上添花。
除了首次来访的“稀客”,二连浩特口岸每天都迎来送往着许多“常客”,一辆辆满载新鲜果蔬、家具百货、机电产品的车辆从口岸通关后驶向蒙古国。据二连浩特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同比增长两成多。今年以来,二连浩特口岸接运出入境中欧班列超过800列、货物突破8万标准箱。
人与自然“和” 边境现生机
内蒙古边境地区居住着成千上万的牧民,也有各类动物活动、栖息。中国人对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与湿地湖泊引来的鸥鹭、密林山地生活的鹿狍以及草原深处迁徙的黄羊和谐相处,为边境增添勃勃生机。
一望无垠的呼伦贝尔草原深处,蓝顶白墙的砖瓦房立在篱笆围成的院落内。一大早,53岁的图门走出房门,跨上马背,将棚圈里上百只羊赶往牧场。
一路上,马背上的他一边赶羊,一边眺望远方。图门说,生活在边境附近的牧民有时能发现越境的牛羊马匹,甚至黄羊、马鹿等野生动物,他们都及时与边防部门沟通,让动物们得到妥善安置。
4月17日,马群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觅食。 (于嘉 摄)
近两个月前,内蒙古边境有一次大规模野生动物迁徙被监测到。4月21日,呼伦贝尔市气温骤降、刮起大风。位于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的中蒙边境阿日哈沙特口岸边检站民警发现,边境地带有一大群野生黄羊奔跑、觅食。民警刘佳坤说,估计当时在边境活动的黄羊有五六千只。
当地林业和草原部门专家表示,由于气温骤降,这群黄羊为保持体力、补充营养,迁徙到中蒙边境地区植被较好地带觅食。这也反映出内蒙古边境地区生态环境好转,以及打击野生动物制品走私力度不断加大。
在中国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边境,黄羊、盘羊、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恢复性增长。近些年,当地边防部门、森林公安和牧民携手在重点地段开展巡逻、埋设阻车钉、安装红外摄像头,打击非法盗猎行为,为野生动物营造安全的栖息、迁徙环境。
居住在边境附近的牧民早已将“保护生态与野生动物”内化于心。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巴彦图嘎苏木(乡)地处中蒙边境,走近该苏木牧民达布希拉图承包的草场时,会发现他家草场植被明显好于其他地方。
原来,为平衡草原生态与牧业生产,达布希拉图拿出2.1万亩草场中的1万亩,专门用于打草,把剩余草场划分为多个区块进行轮牧。多年来,这种科学的草场经营方式一直延续着。
达布希拉图家的草场上,还立着一块写有“旱獭保护区”的牌子。他说,由于自家草场保护修复得比较好,周边牧民保护动物的意识都很强,经常有旱獭、野兔、狐狸、秃鹫等野生动物出没。其中,旱獭又名土拨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刊于《参考消息》2020年6月18日第11版